•  
Ljzk list 001

“非遗”活化与革命精神传承

时间:2023-12-2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Ljzk list 020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非遗”资源近87万项,其中43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将“非遗”与革命精神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传承弘扬革命精神,也有利于“非遗”自身保护,是“非遗”实现可持续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非遗”在历史上就曾作为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多数“非遗”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而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依靠的便是广大人民群众。“非遗”在历史上曾作为革命精神重要载体,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革命精神有过结合的“非遗”不在少数,如南湖画舫(建党精神)、宁都夏布(苏区精神)、于都草鞋长征精神)、冀东皮影戏(抗战精神)、平江纺车(南泥湾精神),以及山东独轮推车(淮海战役精神)等。其中,“于都草鞋与长征精神”最为典型。

1934年秋,数万名红军集结赣南于都河畔。当地妇女怀着对党和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通宵达旦地赶制草鞋,有的是为了送别自己即将参军的丈夫。有首歌谣唱得好:“打双草鞋送给郎,南征北战打胜仗。穿上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可以说,无论是作为技艺传承人的于都女子,还是穿上草鞋远征的红军战士,都是伟大长征精神的承载者。也正因此,于都草鞋被亲切地称作“红军草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习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热潮在全国各地掀起。如何进一步利用好这些具备深厚红色基因的“非遗”资源,值得每个人去思考和实践。

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热潮拓展了“非遗”的应用场景。在党史学习教育热潮中,各地充分利用本地特色“非遗”资源助力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已成为普遍现象。一方面,在“非遗”创作中大量增加红色革命题材。如世界级“非遗”、有中国戏曲“活化石”美誉的苏州昆曲(剧)。事实上,早在1964年,上海京昆剧团的年轻文艺工作者将电影《红色娘子军》成功改编为《琼花》,就回答了昆剧能否演出革命题材现代戏的难题。2021年6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江苏省昆剧院创作了昆剧《瞿秋白》并在南京首演,获得广泛好评。不同于半个世纪前的《琼花》,该剧最值得称道之处,是实现了昆剧于原创革命题材现代戏上的大突破。另一方面,发挥相近“非遗”资源优势,进行重要革命文物的复制。近年来,各地革命纪念馆及红色主题展览对“红船”复制品的需求,为以制造景区观光船为主的江苏兴化竹泓镇木船厂增加了不少新订单。“竹泓木船”这一国家级“非遗”的应用场景在新时代得到拓展。

融入新时代精神是“非遗”实现可持续活化利用的关键。在全社会大力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的大背景下,“非遗”资源要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应充分认识自身特点,主动与不断涌现的新精神相结合,努力在弘扬时代精神的同时发挥自身独特作用。

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有着近百年的发展史。抗战时期,在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根据地,进步美术工作者、年画手艺人将传统年画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推动抗日救亡宣传和鼓舞人民斗志的有力武器。在创作过程中,有的把中国传统“门神”替换成英姿飒爽的八路军战士或民兵形象,并印上“军民合作”“抗战胜利”等宣传标语;有的则在“状元及第”“金榜题名”等年画上写上抗日英雄姓名,并以此作为礼物赠予战士家属。武强年画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抗战精神深度融合,由此诞生“抗战新年画”这一崭新的艺术体裁。

新中国成立后,武强年画在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新中国取得的各项政治经济成就,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面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方面继续发挥着独特作用。

可以看到,在科技日新月异、艺术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武强年画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正是通过不断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才成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活化。以武强年画为代表的传统木版年画之所以能先行一步,客观上固然与它自带的宣传属性不无关系,但年画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同样不容否认。而恰是后者,需要当下每一位“非遗”传承人和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认真思考。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