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智库研究
Ljzk list 001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时间:2023-12-15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Ljzk list 020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效结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抓好“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的协同建设,将“大思政课”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社会实践、融入网络空间。

以课程改革创新筑牢“专业课堂”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第一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就是要注重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要把准“主基调”,深化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探究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及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研青年学生关注的“话题域”,让思政课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让思政课变得更加“有滋有味”。筑牢“主阵地”,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课程思政是实现铸魂育人的主体部分,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地位,突出思政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体系。建强“主力军”,激发思政课教师队伍活力。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思政建设主体意识,主动寻求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变,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着力推进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议题式、情境式等多元教学新模式,将单一扁平的知识概念转化为丰富立体的思想体系,将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化为双向的精神交互。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感,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以实践载体创新拓展“第二课堂”辅阵地。广袤大地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最好教材,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成长成才最需要的课堂。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发挥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要强化顶层设计,坚持高位推动。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要加强思想引领与课程引领,提前规划实践主题与内容,将理论宣讲、教育关爱、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元素融入其中,不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要把社会实践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把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相结合,挖掘实践活动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突出思政实践育人的鲜活性和思政教育的引领性。要立足专业特色,增强活动实效。为实践团队选优配强指导教师,实行管理和业务“双导师”,导师要全程参与学生选题、立项、实践和总结,切实增强实践的思想性和指导性。深化社会实践项目内涵建设,鼓励实践内容紧密围绕专业开展,有效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感悟专业,在行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切实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做透、做细、做实、做新。要整合红色资源,激发育人活力。在社会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好革命遗迹和红色基地等红色资源,鼓励青年学生走进红色场馆和田间地头,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用自己的话宣讲革命党史、红色故事。让学生在提高思想觉悟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党的理论和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教育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以网络思政创新打造“云端课堂”新阵地。“网络云课堂”作为新的教学媒介,促进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联结,其储存性特点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交往性功能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网络云课堂”,可以发挥“第三课堂”网络育人作用,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空与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

一是要掌握媒体传播规律,提升引领力度。网络思政平台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时事热点,及时发布最新的思想教育资讯,包括精品网络政治理论课程、线上展览馆、思想碰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探索出“课堂、实践、网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强“第三课堂”的教学效益。利用网络互动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资源交互,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占领网络阵地,扩大思想引领力度。二是要依托渠道资源优势,提升青年政治素养。坚持网络作品内容创新,开发网络思政资源,增强思政实践吸引力。鼓励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主创作作品,开展思政课微视频、微电影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感。着力打造主题鲜明立体、内容丰富多元、交互形式多样的网络精品资源,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提升青年思想政治素养。三是搭建共建共享平台,促进学生自我教育。通过建设具有开放互动性质的技术平台,探索网络途径,引导高校青年师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积极性、创造性,借助共享平台提供多元化的思政资源,增强大学生成长的获得感,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不同需求结构下高校学生干部差异化育人机制研究”(2018SJSZ42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讲师)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