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间,亚洲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亚洲国家的“一带一路”合作呈现出了新趋势,10年来,“一带一路”从倡导变成行动,不仅为合作共赢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为增进世界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更在民生、教育、经济等多个不同领域展现出了新特点,这些变化亟待学界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探讨。区域国别学作为研究世情与国情,兼顾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的一级学科,应当作出应有贡献。10月14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亚非研究》编辑部主办的面向亚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高端学术论坛成功举办,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集思广益、谋篇布局。
区域国别学建设走深走实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德忠首先为论坛致辞,他肯定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中亚洲地区的重要性,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培养区域国别研究人才方面做出的多层次努力,以及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进行的各种海外实践项目。贾德忠还介绍了亚洲学院在教学、学术研究、中外教师团队等多方面做出的成就,并期待通过与会专家的共同努力,促进面向亚洲的区域国别学科走向成熟,为高质量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助力。
近年来,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已经有一定基础,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据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教授介绍,目前高校国别的区域研究整体建设效果良好,研究力量持续壮大,全国近200所院校参与学科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建设;学术生产力显著提升,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5,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00余部,研究成果使用单位满意度连续三年达到98%。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与会专家认为,下一个阶段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的重点,将是精准把握机遇,成功应对挑战。
区域国别学如何更好把握历史机遇?从宏观来看,未来的区域国别学应当是基于地域的领域之学,具备全球视野、中国视域和对方视角。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姜景奎认为,传统的外国文学下的区域国别研究相对单一、相对静态,而当下提倡的区域国别研究学科下的研究,要更综合,跨学科,相对动态。守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重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根基的教学,再做好区域国别研究。在理论上要建立中国新的自主知识体系。
从细节来看,区域国别学在学术研究与咨政服务结合方面还需在质量和效率上进一步提高。罗林认为,未来要加强高校智库实体化战略,立足现实,推动政策性研究,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以智库建设为突破,以外语学科转型为支撑。
区域国别学是大国之学,是交叉学科,要义是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核心需求,为重大决策提供支持。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黄日涵建议,用“外语+研究方法”的模式打通国内和国际合作,共享校内、校际课程;打通学术研究和咨政功能之间的联系;打通研究与传播之间的关系;打通大国与区域的研究;完善国际交流机制建设和学刊的建设。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穆宏燕认为,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不等同于国际政治学,除了语言文学之外,还应该综合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三方面的底层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之上对国际关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更进一步开拓视野深度和广度。
山东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牛林杰认为,区域国别研究必须掌握对象国语言,通用语言很难深入非通用语使用国家,这也将为非通用语提供大量机会。
进一步推动亚洲研究繁荣发展
在日前举办的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把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亚洲之路越走越宽。亚洲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理解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针对面向亚洲的区域国别学建设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翟崑表示,与过去坐“冷板凳”情况不同,当下国内东南亚研究已日渐繁荣。当前国内东南亚研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重视在地化,强调“学以致用”,研究专题性方面越加细致,综合性研究逐渐增多,与自然科学、公共卫生、农业等方面的合作也日渐加强。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展鹏则认为,对亚洲研究的重视是对传统的回归,亚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亚洲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也值得重视。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范宏伟认为,我们应加强储备知识,加强政策的长期支持,改变区域国别研究集中关注西方大国的传统。中国的区域和国别研究的基本属性应当是为国家服务。区域国别研究除跨文化交流功能以外,应当具备化解危机、增量发展和为复兴服务的功能。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处处长郑东超回顾了亚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情况,共有四十余个亚洲国家与我国正式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和协议,亚洲板块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着重大意义。他建议,学者应加强跟踪对象国智库涉华研究的动态,加强对亚洲青年学生的培养,提高育人的国际化水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院长刘志强教授分享了该学院东南亚语言专业和非外语学科互动的实践,从国际关系、世界史、中国史、区域国别学四大方面介绍了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措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亚非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全永根分享了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他认为非通用语种专业在进行建设时要充分发挥自身语言和文化的优势,以第一手对象国语言资料为工具,获得对象国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并作出最恰当的判断。在发挥自身语言优势的同时以整体观重构知识体系,增强紧密联系现实的应用能力;要树立平衡发展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理念;促进与各国跨文化的对话和理解,在实践中应与各国领事馆等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服务于“一带一路”共建国的战略。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分委员会秘书长吴杰伟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本科证书项目。该项目结合跨学科的爆发力与本学科的耐久度,通过个性化的指导,调研活动加强在地化学习,形成多语种、在地化、跨学科、国际化的培养特色。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教授提出通过美国的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可以为我国的学科建设提供借鉴之处。区域国别研究应当把握好学以致用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平衡。
在10月14日下午,会议还进行了分论坛二:“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与区域国别研究实践、分论坛三:亚洲地区研究的方法、理论与知识再生产和分论坛四:研究生论坛。论坛二和三的研究区域覆盖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老挝、印度等多个亚洲国家以及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研究内容包括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当代亚洲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在国外的译介等,涉及经济学、政治学、文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
学者们畅所欲言,从中国学者的立场进行了独到的思考,专家们对与会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学者和师生集思广益,为推动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更好落实“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建言献策。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