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指的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高等院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品质的重要理念支撑。它的提出,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积极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全员协调配合,构建一体化育人模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全体人员应共同协调配合,积极构建一体化育人新模式,更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
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主导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承担着绝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包括正常的教学活动以及课余时间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与预防。从教师角度来讲,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要注重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储备,并结合课程设置不断选择贴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避免课程过于高深导致学生理解困难。要切实把握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处的具体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将课堂教育落到实处。从学校角度来讲,要逐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化管理与设置,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全过程的实施计划,并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辅修课等多种课程的有效结合,逐步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盖,更好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实现。
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调配合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重要连接,与学生接触频繁,在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模式中起着重要的协调配合作用。要积极明确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能定位,提升辅导员的心理专业素养,更好地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辅助作用。高校要针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实际,选择基础心理专业知识作为培训内容,由浅入深,使辅导员逐步了解相关心理专业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谈话方面的培训,提高其面对学生发生心理突发状况时的应对能力。细化辅导员的职能,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咨询实行专人专管,使其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更好地发挥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调配合作用。
另外,还要加强其他学科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内部形成全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全员协调配合,构建一体化育人模式,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到实处。
全过程持续贯穿,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监管全覆盖
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的阶段,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积极性、人生态度都会有显著差异,针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分情况进行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阶段性心理教育活动。
针对适应阶段的学生。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新生面临着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若无法适应这些变化且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就会出现诸多问题。一方面,高校在新生入学时要积极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课程,实现新生心理问题教育的全覆盖,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要涉及身份转变调节、环境变化调节、情绪调节等,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内课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宣传内容包括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校内心理健康咨询途径,让学生在发现自身心理出现问题时,及时向校内专业教师进行咨询,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和生活心态。
针对发展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一项持续进行的重要工作,要保证各个阶段的连续性,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大一新生的适应阶段后,进入了发展过渡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逐步适应了大学生活,思维更加活跃,喜欢尝试新事物,但心理承受能力可能还不足。这就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干预,培养学生树立积极良好的心态、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坚定的意志力,开设针对该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调节能力,提升自我心理素质。
针对毕业阶段学生。毕业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就业难题,就业问题得不到缓解,心理压力则会加大,进而极可能转化为心理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高校除了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成功就业外,还要通过心理指导的方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高校可以针对学生的就业压力,安排“就业心理辅导”“职业能力检测”等一系列就业心理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缓解就业压力的正确办法,明确就业目标、树立就业信心。
全方位沟通联动,构建多方合作心理教育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多方力量共同帮助大学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氛围对于学生能力、性格、心理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积极调动家庭的力量,让家长注重家风建设,使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要重视社会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可以将社会力量具体化成社区和企业,积极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互联互通,发挥社区的教育职能,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助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加强校企合作,构建育人共同体,利用企业的丰富资源搭建良好的育人平台,创建学生实习渠道,加强企业对于学生实习期间心理健康的重视,对学生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确保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建立以学校为核心,家庭和社会为辅助的育人机制。从学校来讲,学校要对学生心理状况建立一人一卡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寻求与家庭的合作;从家校联系来讲,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让学校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也要积极帮助家长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得到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安慰;从社会角度讲,社会要积极配合学校相关心理课程的建设,构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指导,它是全方面、系统性的一项教育工程,主张利用多方力量共同形成高校教育合力,以此来调动各方关于教育的积极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工作,关系着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探索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助于构建完善的育人机制,推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高校辅导员提升大学生政治引领力路径研究——以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角度考察”〈编号:2021SJB0675〉的研究成果)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