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也强调,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是要从人文经济视角探索文化富民福民的方向、切入点和路径,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文旅产业是一种幸福产业
文旅融合是一种民本经济
记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什么要从人文经济视角探索文化富民福民的方向、切入点和路径?
张鸿雁: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在我看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可以从人文经济视角,深入探索文化富民福民的方向、切入点和路径。
记者:文化对于经济而言意味着什么?从人文经济视角看,文化和经济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张鸿雁: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极高的组织效能和更强的竞争力。
具体到人文经济学,是实验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巴特·威尔逊于2010年左右提出,并且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农·史密斯一起发展了这个概念。人文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家最好用两只脚走路。一只“脚”指的是行为主义、实证主义、非语言的、量化的;另一只“脚”则是指人文主义的、认知的、修辞的、定性的。从人文经济学视角看,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即人人能幸福、人人能就业、人人能发展、人人能够讲文明等目标,这是人本经济的核心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创造社会全员的幸福感和需求的满意度,所以文旅产业是一种幸福产业,文旅融合是一种民本经济。
推进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记者:您和您的团队,在全国各地做了很多文旅融合项目。根据您的研究,国内有哪些城市正在推进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将文旅产业变成一种幸福产业?
张鸿雁:这方面,杭州、苏州、上海等地做得比较好,有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杭州是以文化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书写城市现代化答卷。2022年,杭州市GDP为1.88万亿元,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420亿元,高于GDP增速2.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12.9%,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是用世界文化遗产催生“人间天堂”新时代盛景。西湖、中国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胡庆余堂、张小泉、西泠印社等传统老字号品牌享誉海内外。宋韵文化主题活动实现了雅俗共赏,《秦时明月》等杭产剧作深受群众喜爱。
二是用西湖文化IP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气质。杭州放大西湖文化IP,将西湖打造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艺创造的重要母题,构建文人学者的精神家园;以文商旅融合为抓手,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会客厅,营造独特的人文气质和城市形象。
三是用“三新”经济数字化手段焕发杭州现代文化魅力。杭州被誉为“中国动漫之都”,2022年动漫游戏产业全年营收实现408.06亿元,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未来杭州还要建设“电竞名城”,着力推动“动漫+、游戏+、电竞+、元宇宙+”深度融合创新。
苏州以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同织姑苏“双面绣”。2022年,苏州市GDP收入为2.4万亿,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30亿元,占GDP比重5.55%,全市共有规上文化企业1268家,文化上市企业12家,文化产业正成为苏州的地标产业。
一是以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催生发展动能。2500年岁月沉淀出的昆曲、评弹、园林、苏绣,已成为世界辨识中国“最江南”的鲜明符号。苏州“复活”几近失传的宋锦技艺,打造中国宋锦文化园;“守艺”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创新为鲜活的苏州符号……苏州迈开人文和经济“两条腿”走路,以文化城,城以文兴。
二是以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推动经济跃升。苏州形成了集信息、创意、生产和消费为一体,融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于一身的庞大文旅产业链,文化产业已是苏州经济版图里不可或缺的价值。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北交所“新国货丝绸第一股”;盛泽古镇的恒力、盛虹从印染小厂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带动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
三是以人文精神的品质化传承奠定城市印记。苏州历来手工业繁盛,从当年的苏工、苏作到现在的17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人文精神在苏州的企业中不断传承。从以人文为素养的文化自觉,到以人文为环境的文化自信,崇尚实业、精益求精的信念成为鲜明城市印记。
上海则通过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协同提升核心竞争力。2022年,上海市GDP总量4.47万亿元,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约6.3%,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790亿元,以数字文化为核心的新业态实现营收4883亿元,比上年增长6.6%。
一是厚植人文底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大中心。
二是滋养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营造开放包容的营商格局。上海有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截至2023年上半年,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922家和544家,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城市首位。
三是创新文化资源转化,打造休闲文化消费体验高地。全长1500多米的武康路安福路,从造型别致的武康大楼,到黄兴、巴金等名人故居,集聚140多家咖啡馆店铺,形成新潮时尚的消费业态,推动历史风貌保护区迈向“新消费高地”。
四是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值2021年首度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0%以上。哔哩哔哩海外用户已逾4700万,《翻国王棋》成为中国首部“出海”音乐剧,《原神》目前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线。
将城市文化资本转化为旅游文化资本,提升文化软实力
记者:具体说来,从人文经济视角推动文化富民福民,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切入?
张鸿雁:一是将城市文化资本转化为旅游文化资本。城市文化资本是我在2000年首创的理论。城市文化资本转化为旅游文化资本,具有公共性、历史性、集体记忆性的文化认同性、价格刚性、民族性、唯一性、垄断性、可再生产性、可创造性等特征,完全契合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要求。
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强化传承与创新结合。在我看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质在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为文化不仅为社会存在和创新提供了宽容的环境与氛围,更已经成长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文化再生产的角度看,文化不仅是一种资源,在现代社会中通过一定的文化再生产可以创造为资本的形式。文化软实力的创新,还是实现国家与民族核心价值与文化凝聚力重要途径和手段,建构一种文化认同意义上的“集体良知”。
对城市来说,要建构与城市、区域相适应的、独有的特色文化创新发展体系和维度,为文化软实力提升建构结构化模式与框架;要在顶层设计引导下,建设多层面、多类型、大跨度的地域文化整合创新机制;要创造具体的推进模式与行动逻辑,让不同城市区域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有地方性、有方案、有方法、有抓手、有结果;要深刻挖掘地方文化和历史集体记忆,深化“地点精神”的创造;要建构全球文化视野,参与全球新文化产业分工,从高端环节介入“全球城市文化价值链”体系;要能够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上下统合与创新,形成社会整体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良知”,进而创造新时代城市与乡村一体化文明。
三是通过文化产业改革推进文化富民福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各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都呈现上升态势,且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转型趋势,体现出时代特色。在我国,新业态、新融合、新媒体、新引擎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面貌。通过文化产业改革推进文化富民福民,关键在于建立真正能以文化产业为支柱型产业的社会综合动力创新发展模式,导入以“文化立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构建以富民经济和充分就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市场关系。
四是发展创意经济。目前,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动力由以工业化为主的时代,正在转化为以智慧、知识、技术、文化和创新驱动为主的时代。创意经济的智慧网络性,使之成为城市谋求创新发展的新赛道与提升城市“世界文化身份识别”的战略首选。
选择好推进文化富民福民的具体路径
记者:那么,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探索推进文化富民福民的具体路径?
张鸿雁:我觉得有这样一些路径可以选择。
一是全面提升全民整体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坚持把人的感受度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提升精神文明素养。凝聚人情温度,厚植责任意识、契约精神,推崇“利他主义精神”,通过思想教育铸魂、道德建设引领、文明创建提质扩面等具体抓手工程,让人民与城市相互成就,持续不断地创造城市活力的奇迹和共进氛围。实施“全民美育行动”,以文化活动涵养市民文化审美素养。让文明礼貌、有奉献精神的优秀行为成为日常一种习惯。
二是构建“系统生活-平台涉旅-集约多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系统观、生活观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标准的制定。推动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机制,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建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以群众获得感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和反馈机制。健全公共文化管理与文化服务运作的标准、原则与程序。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涉旅化改造,提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放与服务水平,创建文化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平台,打造文化志愿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高效集约利用与多样化增值。鼓励公共文化机构探索开展特色化、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惠及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建设。融合整合图书馆、美术馆、非遗馆、艺术院团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活动信息和数字资源,根据公众习惯和文化热点智能推荐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智能调度和精准供给。比如,南京建邺实施文化浸润三年行动计划,扩大高品质文化供给,打造现代性都市文化未来先锋区,建成以需定供、丰富多元的“15分钟文化圈”。
三是观照人民生活现实与情感方式繁荣文艺工作。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系统性谋划、前瞻性统筹、整体性安排,发挥文化骨干、群众爱好者等引领带动作用,增强文艺工作前进动力和发展活力,建立完善文艺评奖制度,推出弘扬时代精神的先锋优秀作品。将“做人的工作”与“推动文艺创作”有机融合,以创作为中心,精品创意为龙头,做好现实题材、红色题材、地方特色文化等题材的选题创作,创新文艺作品创作、传播、宣传、推广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提升文艺创造力。紧密联系实际,将丰富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昂扬向上的审美情趣进行聚合,多维度寻找与新时代观众的情感互动、文化链接、心灵交汇。深化市民文艺审美浸润,打造全民共享的文艺盛宴,提升文艺影响力。
四是凝结传递民族历史记忆,推动经验智慧走向世界。突破以往行政区划和遗产类型壁垒,以系统性视角搭建文化遗产“保护—阐释—传播”解决方案,健全文物保护机制,坚守文物安全底线。促进文物保护性展示创新,推动文物工作融入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完善非遗项目基础数据采集,突破非遗传承和传播缺少基本数据资源的局限。打破传统博物馆边界,将触角伸向不同领域,加快升级数字博物馆系统,推进博物馆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强化文博场馆资政育人功能,推动文博场馆跨界深度融合,形成“要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的发展共识。
五是高质量搭建文化产业价值网链,以产业硬实力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强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深耕产业细分领域,聚焦数字出版、数智文旅、元宇宙、演艺体育等新兴产业领域。打造高能级、示范性、有人文关怀的文化产业载体。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向数字科技求创意手段、向产城融合求功能拓展、向精准服务求盈利空间、向内容场景求人本温度,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速引育一批“独角兽”“瞪羚”“雏鹰”等高成长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以数字内容创作、知识分享为主要形式的平台型企业。比如,南京秦淮以“国字号”园区引领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走出“文彰特色、旅引客流、商促效益”的秦淮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道路。
六是以文筑景—以文促产—以文兴村,加快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依靠乡村特色文化空间再生产,营建美丽新乡村地景。以泛公园理念经营乡村,打造集万村万景的博雅胸怀和人与自然的田园雅致于一体的世界级和美乡村。促进文化创意与农业要素相融合,实现物产资源和大农业增产。突出文化产业的民生关怀,鼓励创意农业,培育市场广泛认同的拳头农副产品,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群落,充分释放美丽乡村和丰富物产的品牌价值。加快“数农文旅”融合发展,创造“以充分就业为核”乡村新格局。鼓励现代农业与科技、文旅、康养等领域深度融合,探索文旅带动、非遗转化、数字赋能等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创造广义的循环型农村社会发展模式。比如,南京江宁探索创意经济赋能现代化休旅乡村建设,整体建构以古今共鉴、农文共促、城乡共荣、校地共建于一体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时代全民共富路径。
七是打造遗产保护—空间活化—城市美学链条,以文化引领推进城市更新。把城市当成一个生命体,打造“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管理全周期”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从城市更新“底层逻辑”角度强化文遗空间活化利用,打造一批“文化会客首选地”,推动传统怀旧空间向“城市时代客厅”转变,形成从“历史地段”城市更新到场所精神文化的集大成与再创新。注重遗产保护与城市“烟火气”的和谐共生,将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融合,让旧的文化和新的生活叠合共生,提升民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比如,南京鼓楼以“文旅融合”路径推动城市场景更新焕新,坚持文化引领,创新场景营造,激活老城新生,打造以“幸福”“品质”“高效”“持续”为特色的鼓楼城市更新模式。
八是推进“农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流量型消费新引擎。观照能够满足情绪价值、社交价值、康养价值的特色消费,抓取氛围经济、颜值经济、知识经济等营销热点,布局智慧网络型零工经济、无人经济等服务经济,以创意驱动、数字赋能、移动传播的现代化思维开辟文旅消费未来赛道。加快“载体-新场景”融合,营造文旅新体验场景。推动核心商圈创意植入主题文化设施,深挖文化剧院、体育场馆等城市地标的文化消费潜力,打造文商旅体艺融合的新型消费场景,挖掘新生代消费、银发消费等市场潜力,引导品位消费和审美塑造,搭建充满选择机会的多元消费场景。率先探索多元互补的文商旅融合产业新模式,创设美食巴士、园区市集、社区旅游等新消费范式。如,南京玄武以“平台经济”思维激发文旅消费强劲动能,以平台经济打破单体发展壁垒,依托区域内高等级资源载体推进“大联盟”“大街区”和“大景区”建设,实现玄武从目的地景区向目的地城市的转型升级。
九是聚力品牌系统性建构与文化全球化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投资世界。以“品牌节庆-特色活动-国际会展”系统搭建世界级品牌节庆体系,做大世界级论坛节庆,做好全球化活动赛事,做强国际化会展平台。创新“一个有影响力的国际频道、一个有传播力的国际电台、一个有地方性的国际网站、一个有符号性的国际宣传片”营销矩阵,通过新媒体和口碑营销等方式,形成对外形象的一体化宣传路径。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鼓励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主动拓展海外文化市场渠道,与国际知名创意园区建立国际园区联盟,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十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储备,开启人才资本价值新时代。加快引培包括文旅规划应用型、综合知识复合跨界型、高阶新能力创意型、“文旅+”新兴领域运营管理型等一批多级别、高素质、实战型的文化英才、文化优青与标志性文化人才。大力推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新文科、新艺科建设,加强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创意边缘学科研究,鼓励高校与文化园区合作“课程共建,产教融合”,营造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切实加强数字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建设,做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智库平台,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文化创意人才专项培训,推进数字文化产业领域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有效衔接。
还有就是从“数字可信”到“文化结合”,推进数字文化治理现代化。推动工业思维认知向大数据思维认知的转变,推动文化生态体系构建,发挥重点骨干企业、文化头部企业、平台企业、社会组织的治理节点作用,形成以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主线的数字文化治理体系。加大数字技术在文化治理领域的广泛深度应用,探索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组织牵头、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协同信用监管机制。
(张鸿雁,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院长,1993年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长期从事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城乡规划、文化旅游规划、城市经济史和城市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出版各类学术专著30余部,主编“城市前沿科学丛书”等10余套,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重点课题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学术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其他各类奖项30多项。)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研究员宋广玉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