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粮食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意义及显著成效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以耕地保护为立足点,以科技进步为着力点,为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指明了发展方向。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九连丰”,但粮食产需紧平衡态势明显。只有保证足够数量的耕地面积和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家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目前,我国仍面临着耕地质量不高、耕地地力透支等诸多挑战。2019年,全国耕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占68.76%,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的面积达到26%,整体有机质含量低于欧洲同类土壤的50%。障碍退化耕地面积占比高达40%,盐碱耕地已达1.14亿亩,超过14%的耕地严重酸化。可见,耕地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我国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但支持粮食增长的现代科技和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发力不足。同时,种质资源领域仍然存在着育繁推脱节、育种水平低、种子企业缺乏竞争力等“卡脖子”难题。此外,粮食供需紧平衡态势明显,结构性、深层性矛盾突出,玉米等饲料粮产需缺口不断扩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观念发生转变,生产端未有效对接需求变化,导致部分粮食品种进口较多,例如优质强筋小麦产不足需问题明显。尽管我国在粮食生产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耕地质量总体不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还不够先进,迫切需要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地”“技”双轮驱动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力保障了国内粮食需求。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产量达到13731亿斤,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实现绝对安全,谷物实现基本自给,三大主粮自给率90%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这得益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推进。一是藏粮于地成效显著。全国已经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相较于2012年增加了9亿亩。2020-2022年,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由4600万亩增加至8300万亩。耕地灌溉面积由2012年的9.37亿亩增加到2020年底的10.37亿亩。截至2020年底,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67亿亩,相较于2012年增加了约1亿亩,其中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5亿亩。通过建设一批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了抗旱防灾、夺取大丰收的能力。二是藏粮于技成绩斐然。2022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比2012年提高7.9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1%,比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
二、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
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需要做好地和技两篇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因此,抓好地的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抓好技的创新和推广同样重要。
做好地的数量文章。粮食生产高度依赖耕地,因此严守耕地红线至关重要。一是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探索建立各级党委耕地保护安全责任制,清晰界定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二是持续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准确核实耕地资源信息,增强行政执法和监督力度,严格把控各地农业结构调整。三是继续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力度,明确细化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保产量、保面积硬性规定,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的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四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积极性,通过规模经营、机械替代、科学减施节约成本,通过组织化集中决策、统购统销降低交易成本,通过价格支持、种粮补贴、保险兜底保障收益,切实保障实际种粮农民的合理收益;完善产粮大县奖励补贴政策,制定落实粮食生产“一把手”工程,激发农民、地方爱护耕地、守护耕地的内在动力。
做好地的质量文章。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要守住数量红线和质量底线。耕地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效益和品质,更关乎粮食生产的持续性和结构性。我国不仅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全面把握守住耕地红线的重要性,还注重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并建立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养地用地机制。一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逐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级,采取休耕和轮作制度提升耕地质量,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着力提升耕地产能。二是切实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坚持以耕地土地生产力为准则,严格落实占优补优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耕地质量提升、耕地治理修复等工程,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长效管护机制,建立有效的土壤污染状况监测系统,按照分步施策、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三是全面提高耕地质量,从化肥、农药的绿色化、减量化着手,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广有机肥综合利用、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力度。四是有效加强撂荒地治理,加强耕地多年撂荒、全年撂荒、季节性撂荒、隐性撂荒的治理力度,出台利用撂荒地种粮的支持政策,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尽可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
做好技的创新文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我们在种质品种、农机装备、信息技术等领域有重大突破。一是持续打好种业翻身仗,强化农业基础研究,突破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新水平,创新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完善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打造现代种业科技强国。二是加强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科技研发,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程,推动将盐碱地综合利用情况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聚焦盐碱地粮食育种、盐碱地产能提升和盐碱地生态化利用三大关键领域,加强耐盐高产品种、减肥增效、节水灌溉等技术模式的集成应用,全方位挖掘盐碱地粮食生产潜力。三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5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技术创新服务数据库,提高技术创新与农业生产的匹配程度。推进粮食生产数字化转型,促进人工智能与粮食生产深度融合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智慧化水平。四是加快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强关键技术、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科研攻关和基础支撑条件建设,升级国产农机质量与效能,推动国产农机装备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重点突破双季稻机械化移栽、玉米籽粒机收等短板,提高粮食作物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深入挖掘农机装备在粮食增产增效方面的潜力,示范推广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做好技的推广文章。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普遍存在队伍薄弱、技能滞后、经费不足、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时常梗阻,要加快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形成公益性与市场化并行的粮食技术推广力量。一是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优化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提供精准支持充分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科技服务,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粮食生产技术。二是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紧抓农业技术人才需求,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和完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技部门就业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粮食生产人才荒的难题。三是加快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能力强,我们要对合作社农民采取免费培训、科技扶持、社保补贴、金融扶持等政策,发挥其对现代农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广应用。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