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至29日,“第二十届国际城市语言学会年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本届年会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课题组和国际城市语言学会、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蒙古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80余所高校及相关机构的130余位学者围绕“语言生活、语言文明与社会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从语言研究的变化透视社会发展
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表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大学考察,作出“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指示,对做好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和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寄予了殷切期望。承办“第二十届国际城市语言学会年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又一具体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大明表示,互联网语言生活对双主体的言语社区理论提出了挑战,新的言语社区理论需要包括除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第三主体——“联话人”。“联话人”的概念有利消除互联网应用的“客观”假象。透过互联网的“物化”表象,可以发现操控互联网的“联话人”的主体功能。不仅“联话人”的“语言能力”,其“语言政策”也影响到联话效果。作为一个行动主体,“联话人”可以选择性地支持说话人或听话人,也可以自行其是地影响听说两方。三主体互动模型不仅适用互联网语言生活,也开启了对现代语言生活的再思考,全球华语社区的研究可以成为一个切入点。
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宇明认为,近些年来,中国无障碍社会建设的步伐,特别是信息无障碍的步伐明显加快。无障碍社会是个不断丰富的理念,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可以概括为四大发展趋势:第一,从残障人群到老年人群,从特殊人群到一般人群,无障碍是社会全域的无障碍;第二,从出行、生活到学习、工作,无障碍是人生全域的无障碍;第三,从生活无障碍到信息无障碍,信息无障碍从信息服务渠道无障碍到信息沟通内容无障碍,从物质生活领域发展到精神生活领域,无障碍是生活全域的无障碍;第四,从建筑业到媒体、信息产业,再到语言服务业及社会其他行业,无障碍需要社会各行业的支持。
为语言学创新发展提供新方向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二级教授王远新提出,语言使用的宏观研究,可以扩大语言本体研究的视野;语言结构的微观分析,可以深化语言使用的宏观研究。语言发展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分布具有相对性,结合语言结构及其使用的共时状态和历时变化,可以有效观察语言起变的原因和过程,预测其发展趋势。语言使用的共时状态具有变异性,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可以揭示语言发展的阶段性和变异性特点。语言本体及语言使用研究的主位立场强调揭示研究对象的特性,客位立场重视人类语言的共性,主位与客位立场结合,有助于不同类型实证个案的对比分析,并从共性中体察个性、从个性中归纳共性。因此,在理论联系实际总原则指导下,应将宏观与微观、共时与历时、定量与定性、主位与客位研究结合起来。
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田海龙认为,社会语言学一般被认为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学问。然而,这种认识也预设出“语言”与“社会”是彼此独立存在的范畴。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语言”与“社会”不再被认为是彼此相互独立存在的范畴,而被认为是融为一体、相互不可分割的整体。伴随这种新认识,社会语言学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如更加关注人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关注语言的社会功能,关注对语言现象的理论阐释,等等。回顾这些新课题的产生过程,我们会发现对社会语言学创新研究的一些启示,包括对新产生的社会语言问题的新研究,对传统社会语言问题的再研究,对传统社会语言问题的重新阐释,以及从跨学科视角创新发展社会语言学研究,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希望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与核心课题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为社会语言学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考。
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艳表示,“语言职业”是以参与语言产品与服务供给作为生活来源的社会工作类别。产业与职业密切关联,新的产业会催生新的职业;产业结构升级催生高端专业技术类职业;新技术的运用给传统职业注入新元素;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不断衍生出新职业;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孕育出新职业;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派生出新职业。在语言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语言业态不断注入新元素的背景与趋势下,“语言职业”直接关系到国民语言能力、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关系到语言相关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家语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