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jzk list 001

谢长志:破解建筑“双碳”困境的几种可行策略

时间:2023-09-2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Ljzk list 020

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们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在节能减排成为当下热门话题的背景下,推动实现建筑“双碳”,将助力建设更加绿色低碳的城市风貌。

  在推动建筑“双碳”的过程中,我国建筑“双碳”的能耗降碳、碳汇评估与能效提升等技术方面,存在着由技术成本难控、“双碳”标准不一、碳排差异显著等引起的难题与挑战。对建筑“双碳”进行科技伦理审视与规范,具有引导绿色健康发展、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高新技术学习成本难控,能耗降碳科技人文关怀有待提升。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提出,支持能耗降碳的技术包括建筑电气化、热电协同、智能建造等。然而在能耗降碳科技推广进程中,难以避免地存在高新技术学习“成本难控”与相对落后地区技术应用缺乏“人文关怀”的问题。一方面,高新技术的学习成本是一种社会劳动分工的改变,在缺乏利益综合考量和新旧价值观念尚未融合的前提下,贸然引入就有可能与某些相关主体的现实利益和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一些落后地区或中小型建筑企业既存在能耗降碳科技人才短板,又缺乏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导致出现专门人才流失。

  其次,企业“双碳”标准责权不一,碳汇评估技术可能面临形式主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峰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提出,明确建立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机制等四项重点任务。建筑碳汇评估手段包括遥感技术、生态系统模型、气象观察等,但是当前建筑行业的碳汇评估技术在监管措施上标准不一,在实施细则上缺乏相应的伦理评估,使碳汇评估成为“竹篮打水”般的形式主义。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但部分建筑企业未能在碳汇评估上做到责权统一,难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正向价值引导。

 再次,省市地区碳排放差异显著,能效提升技术遭遇公允挑战。《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2》显示,湖南是农村居住建筑碳排放高于城镇居住建筑碳排放的少数省份之一,这与其较低的城镇化率(58.8%)有关,较多的农村人口使得农村居住建筑用能高于城镇居住建筑。湖南农村建筑与城镇建筑运行碳排放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该类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遭遇科技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社会问题。“一刀切”的科技应用标准必然不适用于经济状况发展不同的地区,科研资源的盲目投入不仅不符合科技伦理建设基础,且对于贫困地区可能造成难以承受的负担。

  针对上述建筑“双碳”面临的困境,存在以下几种可行性策略路径。

 通过人才培养,促进技术普及。企业应结合具体技术需要,定向培养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建筑“双碳”人才。同时,研发人员应对“双碳”技术进行前瞻性预测与技术伦理分析,在追求良好的技术效用的同时,充分考虑和降低高新技术的学习成本。研发人员也应将建筑“双碳”技术与传统建筑职业规划相结合,以创造更广泛的就业机会。此外,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通过技术援助、专业培训和合作项目来促进建筑“双碳”的知识和技术转移,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提升其建筑“双碳”的应用能力。

  通过政策导向,增强行政监督。政府需规划更加具体、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建筑企业做到“优势方自律”,在“双碳”标准上优化行政伦理监督。例如,通过运行全过程监管的制度文件,落实工程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责任,以绿色建筑信息平台为依托,加强“双碳”技术过程性治理。同时,建立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决策和规划机制,自上而下打造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通路。相关信息和数据及时公开,并提供清晰的解释和沟通渠道,提高公众对建筑“双碳”技术的理解和支持,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构筑群众基础。

  通过产业整合,优化工程治理。行业可以建立起相应的产业联盟,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并且对经济发展不同的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投入和技术扶持,以确保“双碳”技术的结果性合理性。建筑工程师在进行建筑“双碳”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在严格遵循建筑“双碳”相关标准规范的同时,也应结合各地区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当地实际需求,进行技术上的优化升级。同时,政府、企业、行业、专家和公众等各方应共同努力,形成多方合力治理,共同应对社会公平问题,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分别系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长沙理工大学建筑产业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1YBA075)阶段性成果】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