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智库研究
Ljzk list 001

新时代劳动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时间:2023-05-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孙美娟 Ljzk list 020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劳动在新时代为什么依然重要?新时代应弘扬哪些劳动精神?如何深化新时代劳动理论研究?在4月26日举行的“新时代劳动理论与劳动教育研讨会暨《新时代劳动理论十六讲》新书发布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劳动相关的理论热点进行研讨。

与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一脉相承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一脉相承;“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这一论述把“劳动”和“人民”放在一起,是对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新表达。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培永表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有科学、技术、资本、管理等多种力量,但根本力量是劳动。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劳动本身是创造的过程,新时代需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陈培永谈道,新时代所需要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劳动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劳动本身是创造的过程,新时代尤其注重劳动的创造性,引领创造、引领创新,这是立足中国实际、面向未来发展的要求。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提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劳动往往以消极的异化形式呈现,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则确立了一系列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在他看来,劳动理论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切入口,构建中国的劳动理论体系将有助于解释甚至升华中国的劳动实践。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朝龙从劳动的自然前提、劳动与现实的人、劳动中自由和不自由的对立、劳动分工和社会联系形式、劳动的物化和物的主体化五个维度,分析了新时代劳动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紧密关系。他认为,只有从理论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把理论和劳动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加深入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

着力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这为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劳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陈文旭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突出价值教育属性,助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道德理想。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叶鹏飞认为,劳动教育是需要全社会整体考虑的问题,要想使劳动教育有效果,真正实现其教育目标,需要经历社会观念的重塑或者再造的过程。在云南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罗思洁看来,劳动教育关乎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教育具有熔炉价值和锻造时代新人的作用,应把加强劳动教育和培育时代新人紧密结合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增岽认为,理解劳动、理解劳动教育应充分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涉及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从多学科视角阐述关于劳动的话题,既要充分继承与阐发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也要聚焦党在劳动教育领域的新观点、新论述。同时,应具有理论视野、历史视野、技术视野和反思视野。

多维度拓展劳动研究视野

劳动正义问题是关涉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价值的重大议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同舫阐释道,劳动正义伴随着人的存在方式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变动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构建与其对劳动正义问题的阐发,抓住了资本主义时代劳资关系的轴心,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中内蕴解放的叙事、对美好未来社会生活的构想、物质生产走向的规范力量以及对现实社会存在的批判向度,向我们展现了解读正义思想的重要问题域和研究生长点。

如何传承劳动精神,是一个理论话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宇文利看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具体内涵上虽各有侧重,但在思想源头和实践方式上都可归于生产劳动,而劳动精神是其中的基本精神。弘扬劳动精神是我们党一贯的精神传统。对中国共产党人弘扬和培育劳动精神的思想历程和实践过程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思想理论源头和科学内涵,更好地培育新时代的劳动精神。陈培永进一步表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者针对的主体不同,要求不同,但一定是超越单个群体而存在的。做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激发自己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智能时代下,“类人智能”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劳动任务和职责。如何在这样的时代保障人的劳动权利?对此,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伟平认为,劳动是人“成为人”、表现自己“类本质”的实践活动,劳动是人创造财富、实现价值的实践活动,是人神圣不可剥夺的权力和尊严。智能化背景下,我们必须破除“资本的逻辑”和“技术的逻辑”,完善社会顶层设计,通过人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分工体系,保障所有人享有平等的劳动机会和权利。同时,持续提升全体人民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效率,在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构建更高层级的“人机共同体”和人机文明。

人类社会离不开劳动,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以劳动为核心关键词的学说,中国共产党也是始终重视劳动的政党。陈培永希望《新时代劳动理论十六讲》能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需要讲清楚的劳动理论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帮助关注劳动问题、思考劳动问题的读者全方位把握劳动理论,助推劳动理论和劳动教育研究进一步深化,进而涌现出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