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jzk list 001

构建社区应急韧性治理体系

时间:2022-12-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Ljzk list 020

社区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随着时代发展中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社区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在各种公共危机处理和不同类型风险的应对中,社区始终处在风口前沿。因此,完善社区风险管理体系、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社区危机治理

有待优化

第一,社区危机治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危机治理的运行机制应该贯穿监测预警、危机应对、危机修复及学习适应的全过程,然而社区在治理过程中,重视应对过程的同时,会导致一定程度上忽视危机前及危机后和常态治理阶段的危机学习这一关键能力。2003年非典以后,虽然大部分社区都逐渐建立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但是不少还停留在形式上,且已有的应急预案未能做到因时因地的应变,既没结合社区特点,也未形成精细化的适配机制。由此导致面对突发公共性安全危机时,社区有心作为但无从着手。另外,社区的危机学习适应也有待落到实处,观念上亦需加强重视,宣传和培训教育更多地注重完成的痕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未能主动积极地思考。因此,对于宣传和教育作出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创新性举措,使学习突破象征性、单向性和内容局限性,则成为进一步加强的重点。

第二,危机治理自主性有待提高。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并不具备制定政策、发布命令、分配资金等强制性或实质性的权力,其功能在于组织动员以及对于行政权力的配合执行和督导。在面临危机时,社区可能会出现缺乏自主性、执行部署思路模糊等问题。如在应对突发公共性安全危机时,社区在对应急物资筹备和分发、志愿者的联络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主性不高的问题。

第三,数字技术运用存在不同程度的碎片化现象。数字技术是社区治理的助推器,有效利用能帮助社区快速精准地识别问题,也有助于政策执行效能的提升。然而,社区在危机治理过程中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碎片化现象。其一是社区信息的共享程度相对不足,社区间信息各自独立,交流很少甚至没有,导致信息并不互通共享,难以形成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其二,社区数据与政府的智能系统衔接仍缺乏畅通性。社区如果发现特殊风险情况,需要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帮助核查追踪,这种纵向的上报反馈链条需要时间传导,致使信息具有滞后性,而且也可能造成信息误差,在风险应对中,及时、准确的信息至关重要,任何误差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社区危机治理韧性优化路径

社区危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是相互交叉影响的,需要系统性创新加以解决,如何在常态化治理与非常态化治理之间实现自如切换,在危机治理中做到提前预测预防、有效应对、快速恢复、提高适灾能力,韧性治理理论及“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韧性城市”概念,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韧性治理强调的自发性、自适性、主动性及多元主体互动为社区危机治理构建了一个全过程、多主体、资源整合的社区应急韧性治理体系。

首先,完善全过程的韧性治理运行机制。韧性治理是一种动态的、全过程的治理方式,适应现代风险社会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社区危机治理要建立和完善全过程的韧性治理运行机制,形成危机发生预警机制、危机应急处置机制、危机修复和学习机制相互嵌套的运行模式。危机的预警预测机制能够有效预测危机诱发因素、危机发生可能性、危机灾害范围和程度。尽管对社区而言,预警预测有一定的难度,但借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条件允许的社区可以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共同设立风险预警机构或预警系统。在危机应对阶段,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向居民发布最新权威信息,实时动态更新,使风险信息公开透明,最大程度消除居民恐慌,建立信任,以有效应对危机。在危机修复阶段,建立和完善风险责任追究机制,针对风险而非事件问责。学习机制是社区危机治理中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环节,而韧性理论认为正确的危机治理是通过组织的内在自适应机制和组织间的协调建立新的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动态关系,其核心能力是学习和适应风险以提高治理能力。所以,社区除了在平时做好对风险和韧性能力评估以及时更新应急预案外,还需要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居民对于预案的熟悉度,安排社区干部、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等进行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更重要的是提升韧性治理系统的反思性与双向性,通过分析评估危机出现的原因、社区应对过程的得失及影响程度,作为危机学习的触点,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推动危机治理制度的改进。

其次,赋权增能形成多元共治的韧性治理体系。制度的有效性最终要在具体执行中体现。社区处在危机治理的第一线,是危机治理体系的第一环,不能因缺乏风险情境下的自主决策权而错过危机处置的最佳时机。这就需要合理赋予社区危机的应急处置权,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多元治理主体的互动模式,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区应急机制。政府要为社区危机治理提供物质和政策支持,社区要构建风险治理共同体,实现多元共治。一是发挥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物业、居民等治理主体的作用,汇聚韧性治理的最大合力。二是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及其他社区的互动,比如在常态治理活动中引进社会组织参与,加强社区居民与社工的交流,形成互信关系。三是加强与辖区单位的共建活动,吸纳企业中的积极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拓宽社区活动的辐射范围,形成稳定的服务互动关系网络。通过经验交流学习活动加强与其他社区和街道的互动,形成社区工作关系网络。总之,在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的基础上,明确各社区韧性治理主体的职责和功能,打造社区治理主体的协同链——以政府为主导、自治组织为基础、社区居民为主体、社会力量为协同——共同构建运转灵活、高效联动、权责清晰、上下贯通的韧性治理体系。

最后,推动数字技术嵌入社区韧性治理。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社区危机治理,形成集约化、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实时共享和风险动态评估与应对方案等的数据交互使用,让智能技术更多地去完成具有强技术性、高替代性的任务。包括建立敏捷的社区风险识别和预警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全面感知风险源并进行智能化分析,动态监测社区风险状态,一旦出现致险因素,能够实时预警。建立数据融合的信息共享平台,盘活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数据资源,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数据实时动态融合共享,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应急资源调度的针对性和效率效能。建立具有“数字”能力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行动主体的技术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治理的效能,社区工作人员要注重专业技术的培训,形成常态化学习机制,通过学习强化数治思维和数治能力,实现技术治理的根本目标即有效解决现实治理中的问题。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社会治理中的社区赋权、增能和提效研究”(19ZZA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