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强调,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2021年10月11日-10月15日,在云南昆明成功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倡议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习近平主席的COP15讲话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拓展和深化,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新的智慧和力量。
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内涵及价值
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人类应对危机和风险提供了伦理基础和合作依据。2021年年初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与自然和平相处》报告明确指出,气候变化、土地使用变化、土地退化以及空气和水污染协同作用,对陆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造成普遍、广泛和系统性的损害。鉴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以及空气和水污染的相互关联性,必须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主席从“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的角度出发,强调地球生命共同体有三个内涵。
第一,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地球生命共同体都拥有自然权利,应平等地看待地球上其他生命的价值。习近平主席强调“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第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主席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第三,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更大挑战。面对恢复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帮助和支持。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加强团结、共克时艰,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
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要求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贡献
中国1972年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92年在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中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年中国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环境议程的重要引领者,在应对气候变化、防治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念型话语体系,展示中国的方向型领导力。COP15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将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应用到当前的生态危机中提出的解决倡议。中国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都认为天即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辩证统一。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从整体主义视角进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法律保护,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是生态文明理论的核心概念。
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凝聚全球合力。1992年以来,作为公约及其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坚定支持生物多样性多边治理体系,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切实履行公约义务。中国积极承担与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不断深化生物多样性领域交流合作。2019年以来,中国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有力地支持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运作和执行。在COP15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有力地支持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坚定落实《巴黎协定》相关承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中国雄心”。气候变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五个驱动因素之一,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扎实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中国在2020年明确提出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明确了强化国家自主贡献的增强行动,彰显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为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顺利召开注入了强劲动力。为探索市场化碳减排机制,中国还在2021年7月16日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中国还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目标,从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推进相关工作。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面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不断恶化的全球挑战,中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年来,中国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8年,中国连续两年安排超过2600亿元资金投入到生物多样性相关工作,已划定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其中32个陆域优先区域面积276.3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8.8%。在COP15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在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全社会树立自然价值观。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减少生产生活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依托各地生态资源禀赋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不断探索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新路子。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地试点,推动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势,激发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生动力。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打造更牢固的全球生态安全屏障。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五年规划,并将全国目标向地区分解落实并实施考核,通过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取得显著成效。积极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将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协同解决方案,促进协同增效。中国还通过推广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和增加碳汇能力的成本有效方法,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汇的协同效益。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中国已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开工建设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实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赢。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