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的经验充分说明,公共卫生体系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公共卫生事业将是后疫情时代极为重要的民生社会事业。我们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
构建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资源是任何国家都必须牢牢掌握的战略资源。当前我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依然短缺、服务供给主体和内容单一、资源配置失衡,尤其是疫情暴露的医卫联动和防治结合的短板亟待改善,医防分割、上下断裂、碎片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割断了防、治、康、促的连续过程,难以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后疫情时代应以稳中求进应对稳中有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由过去的强调公平与可及向质量与效率并重转变,实现好可及性、可负担性和可推广性。二是从功能定位着手,既要打造各类医学医疗高地,形成“国家有高峰、区域有高原、地市有高地、县域有中心”的格局,也要重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医共体建设和乡村一体化管理,切实推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三是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资源配置、绩效管理、流程管理、质量安全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入手,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巩固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四是从人事薪酬、发展平台、执业环境等方面综合施策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也要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步加强管理干部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能力建设,保障高质量发展方向。五是围绕职业精神,通过坚守科学性、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厚植人文性,将传统价值理念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培育出凝聚精气神、传递正能量的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内涵式发展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构建高效能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应有之义。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建设更加完善、系统、规范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显得尤为紧迫。
立足以防为先。在体系上、思想上和环境上做好完备的预防工作,包括分级分层的预防体系建设、依法防控法治体系建设、群众健康素养的培养,以及病原体的源头控制等,统筹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治救援、事后恢复、医疗物资保障等各个环节,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切实解决“重医轻防”的困境。当前在加强各级各类疾控机构能力建设的同时,亟待赋予疾控机构信息发布、评价监督和业务指导等权限,并建立完善财政投入正常增长机制和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激励机制,推行“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运行模式,合理体现疾控技术人员的劳务价值。
着力以控为核。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三个主体的分工与协作,强化“五方责任”,建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队伍、科学研究、信息沟通、知识传播、应急物资保障及储备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共同体,加强病原体、中间宿主、传播途径、人员流动和终端个体的全链条控制和防护,形成有迹可循、应对有序、轻重分离、急缓分开的防控体系,迅速把隐患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做到以治为要。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优化公共安全资源投入结构,强化生物疫苗、检测产品、新药和其他医疗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并依托区域内高水平医院,建设一批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形成系统完备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分级诊疗体系,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力屏障。
构建高水平的公共健康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队伍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经此一“疫”,彰显了我国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代表的人才力量,同时也暴露出人才培养重心和政府投入仍存在“重医轻防”的问题,现有公共卫生教育和人才供给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后疫情时代应从健康中国战略和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高度,系统规划我国公共健康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突出规划先行这一前提。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纳入国民健康发展规划、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包括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和保障机制,形成国家主导、政策倾斜、系统整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建设体系。
把握融合共享这一关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的应对防控往往需要具备医学、法律、管理、人文等多学科背景的公共卫生专门人才,要加强高层次、复合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疾控、临床和科研的协同教学机制和平战结合的协调机制,畅通与世界知名公共卫生学院资源共享、人才交流机制,确保在应急处置和防控实践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江西在推进南昌医学院建设发展中,要将一批省直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中医药研究机构划转为紧密型协助单位,推动形成中西医结合与医教研融合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着力培养既懂得公共卫生,又懂得系统防疫和应急响应的人才队伍,健全完善大卫生大健康的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有为有位这一导向。加快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绩效评价、岗位晋升机制,形成公平健康的竞争机制,同时明确各级人大代表中应该有来自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战线的代表;在政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中应该有公共卫生行业的声音;在各级各类“最美”行业人的权威评选活动中,应该有公卫人的身影,切实提升公共卫生岗位的职业自豪感,让更多优秀人才愿意留在这个行业。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