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程之中,文化发展如何守正创新,实现繁荣发展?在日前举办的清华文创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以上问题发表真知灼见。
坚守文化守正创新之道
站在新起点,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以《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在他看来,守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围绕树立文化产业发展新思维、扩大优质文化产品新供给、培育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促进和引导文化新消费、探索产业提升公共服务新模式、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生态、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培育文化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等,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新作为。
同样,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文创院院长柳斌杰就当前文化建设如何破冰、突围与攻坚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他指出,一是要把握新趋势,着眼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新的强大的影响力,不断推进文化的新业态、新传播、新市场。二是要逐步高质量把握新趋势,高质量的关键是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的质量决定了整个文化的水平。科技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引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没有社会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没有高质量文化产品的引领,科技也难以获得发展土壤和应用。三是要推进新的融合,文化和科技融合最好的形式是实践,最大的平台是产业,最深的保障是体制,最难的突破是机制,最重要的是管理改革的保障。
双循环背景下文化科技双管齐下
事实上,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主导新发展阶段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日益紧密,催生了大量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场景。随着5G商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基建”的布局和完善,新一轮的技术爆发将加速向文化产业渗透,会有更多在实验和设想阶段的文化科技应用转化为面向大众的产品和公共服务。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6611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19年同期下降0.6%,与科技创新结合较为密切的文化新业态16个小分类整体逆势增长,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1229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1.9%。可以说,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0)》,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大循环中,科技力量促进文化产业链加速循环,同时,文化内循环的加速对推动实体经济内循环起到提质、升级、增效的驱动作用。在外循环中,我国实体经济贸易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而价值观和内容出海则发力不足、长期缺位。未来,文化科技融合将助推文化出海,使其与实体贸易分别以一里一表构成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填补外循环中的文化缺口。
正如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所言,“面对文化和科技的十字路口,既要‘崇文’,也要‘用技’,‘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正在成为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实现弯道超车的新引擎”。
创意营造文化绿洲
作为文化建设重要阵地,博物馆承担着传承和传播优秀文化、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社会责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博物馆事业如何适应新要求、有所新作为、展现新气象、走进新时代?
事实上,“逛博物馆”已成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今年新冠疫情倒逼线上博物馆加速发展。在前不久发改委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的《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到,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级文博单位开发线上博物馆,结合5G、虚拟现实等技术,增加立体式展品展示。未来,线上博物馆或成博物馆的标配。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专项基金管委会名誉主任单霁翔现场则通过介绍生态博物馆、工业博物馆、遗址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建设与创新,阐述了新型博物馆的创意实践,让观众对新型博物馆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认识,比如围绕公共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资讯传播、休闲娱乐、社交广场、学术交流、电子商务等构建而成的数字故宫社区让人们在线体验古典文化生活成为可能。
在单霁翔看来,新型博物馆共同的特点是:即使没有大量的文物,但是它们都是人们能够进去体验的博物馆,都是在广阔天地中的博物馆,都是跟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博物馆,都是一片文化的绿洲。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