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一、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6%,预计“十三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三五”时期实现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建议》确定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从目标导向看,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建议》细化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紧紧锚定了2035年远景目标。从问题导向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牢牢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实际效果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着重关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十四五”时期,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影响而面临冲击。从国内情况看,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时更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建议》强调,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四五”时期,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坚持振兴实体经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配套政策等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快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同时,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三、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同时,国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对推进对外开放也提出新的要求。要按照《建议》提出的要求,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到2025年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过多年改革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十四五”时期,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十四五”时期,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四、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建议》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建议》提出,到202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系统性保护,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同时,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五、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解决过去多年积累的大量环境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快推进绿色发展。
《建议》提出,要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时期,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多措并举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法律和政策保障,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
六、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期盼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建议》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实现这一目标,要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多措并举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既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又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还要不断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建议》提出,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建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要着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建议》提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
七、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被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议》在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国家行政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以及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十四五”时期,要锚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展望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