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jzk list 001

让城市多一分“韧性”有效防治“突发病”

时间:2020-07-03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新涛 Ljzk list 020

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许多城市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随着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各地加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补短板、强弱项成为一大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韧性城市重新进入人们的关注视野,受到热议。韧性城市正在成为今后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新动向。实际上,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突发事件以及危害人类的其他公共安全事件还有多种多样,例如地震、洪涝、恐怖袭击等,这些“突发病”可严重影响城市的有序平稳运行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有效防治城市“突发病”,韧性城市是一剂良药。韧性城市,就是要让城市在受到疫情、地震、洪涝、恐怖袭击等外界各种干扰与冲击时,能够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或者在经历干扰和冲击之后,能够快速有效应对,把损失降到最低。因此,我国大中城市必须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让城市多一分“韧性”,以有效提升应对各种“突发病”冲击的能力,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城市平稳运行。

以韧性城市增强应对“突发病”的诊断预警能力。疫情、地震、洪涝、恐怖袭击等突发性事件在发生前往往没有明显征兆,一旦发生就会对居民生命财产和城市安全运行造成巨大损失。这就要求建设韧性城市,首先要强化“防”的意识,在目标设定和规划导向中,突出未雨绸缪,强调“心中有数”。这个“防”,绝对不能是简单地无视风险、隔离风险、掩盖风险,而是要正视风险、重视风险,随时做好打硬仗、打胜仗的准备,全力保障不让城市“突发病”发作,或者及时识别出“突发病”,把“突发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即使受到不可抗拒力等因素影响,无法在第一道防线将城市“突发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也要尽快、尽早地对“突发病”进行诊断与治疗,把城市和人民损失减少到最低。其次是增强对“突发病”的诊断能力。当“突发病”刚出现苗头时,要尽快在可能的重大风险面前,对“突发病”进行诊断,精准识别出究竟是“灰犀牛”事件,还是“黑天鹅”事件,以及会不会产生“蝴蝶效应”,做到既有效防止小火苗蔓延成为大火,最后演变成火灾的情况;又有效避免将一些常规的风险问题误诊为“突发病”,过度反应,从而对城市秩序和人民生活产生干扰。再次是提高对“突发病”的预警能力。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城市针对各类“突发病”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数据资源,也为韧性城市建设插上了“智慧之翼”。为此,要科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借鉴国内外城市既有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城市各种常见的“突发病”,建立城市风险评估模型,当风险达到设定的标准和等级要求时,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并进行预警;没有达到设定标准和等级的风险,坚持追踪并实时监控。

以韧性城市增强应对“突发病”的治疗处置能力。由于城市“突发病”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等特征,有时会让城市管理部门和居民防不胜防。建设韧性城市,有助于从“软”“硬”两个方面,提高对“突发病”的治疗处置能力,最大可能降低城市“突发病”的后遗症。从“软”的方面来看,应对“突发病”的处置预案是韧性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有了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预案,韧性城市不仅能够在源头上管控风险,而且在“突发病”发作时能够依据预案进行快速、准确、有效的处置,从而大大减少“突发病”发作带来的损害。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苗头,预警风险,依托预案,精准应对,就能够控制有限的传染源,就不会引起大规模扩散。因此,要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基于真实灾情下的多变和紧急的需求构建仿真模型,模拟“突发病”的发作概率、演化路径和影响范围,依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风险、不同的概率来设计多种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城市在紧急治疗处置“突发病”时,能够做到响应过程无缝隙切换、指挥决策零延迟、事态进展实时可查可评估。从“硬”的方面看,应对“突发病”的基础设施是韧性城市建设的物质支撑。韧性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最大限度的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医院、避难建筑、应急指挥中心、生命线工程等关键设施,以便于在城市“突发病”发作时,充分保障城市各种物资、各种资源的畅通调配和有效供给。

以韧性城市增强应对“突发病”的协同组织能力。城市一旦遭受到突发事件,将面临诸多冲击乃至巨大压力,而能否构建起高效运作的全社会协同应对体系则成为城市存续的关键。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就是提高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居民在各种急性冲击之下的存续、适应和协同发展能力。首先,韧性城市能够更好发挥政府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风险,及时发布风险控制工作进度和落实情况,科学进行公共资源的调动和配置,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对“突发病”的防治中;而且要强化各相关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能,合理分配风险责任,使得各级各类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韧性城市能够更好发挥社区的基础性作用。社区是构成韧性城市的基层单位,也是应对“突发病”的“第一防线”。此次抗疫过程中,有些城市也暴露出社区在应对城市突发性事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专业人员不足、专业设备缺乏等。韧性城市建设,应加强对社区的专业人员配备和日常培训,推进社区应急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夯实城市应对“突发病”的基层基础。再次,韧性城市能够更好发挥社会组织的协作者作用。韧性城市建设将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发挥机制灵活、覆盖全面、资源多元和触角广泛等优势,增强在安全评估、管理咨询、技术维护、保险服务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最后,韧性城市能够更好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韧性城市建设,将积极开展有特色的应对风险科普活动,大力普及应对风险知识,强化应急避险演练,组建应急志愿服务队,提高全民应对城市“突发病”的素质和能力。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