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更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才。在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而不断发展的党的创新理论也总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毋庸讳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效果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做到真正入脑入心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一、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建设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适应新情况,发展新思想,一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研究者、实践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依然指导着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集中体现,是使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展现担当作为和承担历史使命的依据。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是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思想保障。
在高校,坚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工作,就是要坚持理论武装、理论教育的目标、地位、决心不动摇、不放松,坚持教育形式多样化、生活化、常态化,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认清国家梦、民族梦与个人梦的关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高校要做到“三进”
坚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要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加强教材建设,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融入教材;通过教师的课堂诠释引导、通过学生的融会贯通消化吸收,将党的创新理论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内在动力,成为自觉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指南。
“进教材”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入脑、入心的重要支撑。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中央及有关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在高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组织“两课”教师编写专题教材或辅助学习教材,全面、系统地梳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内容及重要成果,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所包涵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并积极收录权威解读内容;未参加编写教材或辅助教材的高校“两课”教师队伍,要积极学习新的权威教材,并组织好备课等集体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对教育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充实和完善,充分反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新内容、新思想,把党的创新理论中蕴涵的思想精髓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并和学生形成有效交流。
“进课堂”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重要载体。大学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都必须是课堂的主要内容。高校要加强4+1+1的课程体系建设,上好4门主干课和1门“形势与政策课”,加强课堂实践教学。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育效果与质量。鼓励思政课教师讲好身边的故事,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尝试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形式多样、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当小先生、讲思政课,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坚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课堂理论的学习效果。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积极开办理论专题研讨班,组织学校领导干部、广大党员教师,尤其是“两课”教师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集中学习和研讨。目前高校普遍实现了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上台讲“两课”,宣讲党的最新思想和理论,为师生上大课、讲国家、国际时事;专业课教师不断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专业课教学,课程思政越来越广泛。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一直在路上,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
“进头脑”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根本目标。实践表明,高校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领导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高校领导干部只有将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才能把理论转化为认识形势、指导实践、开展工作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才能把握学校发展大势,更好地引领广大师生走向时代改革发展的前沿。因此,在把好政治关的同时,学校要及时引导广大教师,将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学习理论与科学研究等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转化为广大大学生的发展动力和能力。
三、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实现“三进”实效,需结合高校自身特色
对于不同的高校,党的创新理论实效的实现,除其共性方法和途径外,必有其特性和不同的地方,结合高校特色,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宣传是遵循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之举,是创新之举。
如何结合高校特色,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教育,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高校的哪些“特色”能有效结合,是问题研究的关键。
(一)结合课程特色和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
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及设置,与其所在地区需求以及历史传承有直接关系,每所高校的开设都是有其历史需求和现实需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为了满足不同区域及时期的需要,其课程和专业也都在不断调整和改革中,所以,不同高校其存在就具有了独特性和必要性,这就形成了高校的课程和专业特色,比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大数据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及相关课程的开设,其特色和着眼点就是建立中国一流世界先进的信息化大学,其存在的重大价值在于为北京地区及全国其他地区培养以信息科学素养为基础的专门人才。
高校的主责在于培养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课程和专业是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好的课程设置和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设计,是高校存在及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否成为真正人才的关键。党的创新理论,是社会发展的依据及方向指针,合格的人才除了专业素养外,应该有高屋建瓴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所以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程设置和专业学习当中,是保证学生有效和有意愿、甚至乐意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前提。多年的学习经验告诉我们,就理论谈理论,就理论学习谈理论学习,其学习效果往往不佳,显得比较被动。
那么如何在课程及专业学习中,融入党的创新理论?
首先,高校课程及专业学习都是服务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需要的,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工程科学,都承载着具体的发展任务。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不是简单的形而上的纯理论性理论,党的创新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党的创新理论来源于现实并为现实服务,其产生和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对现实社会具有规范性和引领性。所以现实需要落在具体专业和课程中,党的创新理论就会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指导和规范价值体现得就会越充分和越有实效,学生学起来会更加有趣和有实用性。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一旦和高校的专业和课程有机结合,就在具体高校实际教学和课程专业建设中落地生根,就具有了特色和个性,其规范和价值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就更容易深入学生内心,并形成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容易影响人、教育人、引导人。
比如,对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可以将国家创新经济要求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中,并且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以及人类社会将来可能发生的关系,让学生在进入专业领域学习中,一方面形成你追我赶,为社会做贡献,努力学习、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也让同学们形成深刻的人文关怀,始终认识到人工智能是技术,其产物是机器,制造人工智能机器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人而不是控制人类甚至毁灭人。
其次,高校可以结合具体专业和课程,将党的创新理论具体化、实物化地呈现在其他作业和作品中。在专业和课程内容建设中,融入党的创新理论,是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的具体化。大学生的专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社团活动、比赛活动和设计作业种类繁多,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这些活动和作品、作业中,既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专业素养,又能使党的创新理论具体化,甚至形象化。
比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2018年组织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作品展,各种手工模型、绘图还有其他智能设计纷纷呈现在展览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走入图书馆展厅,感受到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不禁感到内心澎湃。不仅如此,同学们突显出来的高科技能力和素养,让参观者惊叹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的魅力,同学们一面感受祖国蓬勃发展的生机勃勃和雄伟壮观,内心爱国热情和祖国认同感油然而生;一面又学习动力满满,认识到原来身边人这么优秀,自己得努力学习专业技术,争取在科学领域做出成绩。
(二)借助高校的“中心建设”“平台建设”“基地建设”等,让学生形成以“实干”为基础的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特色
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最终落脚点不是简单的知道、理解、识记,而是受教育学生将理论化为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其关键不在于简单教化,而在于实现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在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建设国家和社会,学生空有一腔热情是不能实现的,热情也会随着没有实际依托而最终被消弭。高校在发展中,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服务职能,所以高校往往依托特色优势建立各种服务社会的实践基地平台或科研基地平台,这些平台既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又凝聚了学校发展的精华,是学校与外界社会紧密发生联系的窗口。依托这些平台,在学生群体中大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让学生到服务社会和国家的现场切身体会或亲身实践,找到具体服务社会和国家的窗口和具体目标、途径,这样会让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变成日常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变成实际行动的具体内容,党的创新理论就真正具有了现实生命力,也就体现了其强大能动性的价值。
比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拥有较多的实验室研究平台和基地,如有国家级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测试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传感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机电系统测控实验室、网络文化与数字传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光电测试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绿色发展大数据决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教学、作品设计等与实验室研究方向及研究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等平台,亲身体验平台中心是如何完成国家或社会交付的研究任务,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研究室的老师和师哥师姐们是如何兢兢业业工作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自然地或自觉地明确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未来可期,且为之努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还把学科专业的信息特色与思政理论研究相结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数据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社会治理体系研究中心,将信息技术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通过学科交叉碰撞出创新的理论成果,再将理论研究新成果运用于思政理论的教育教学,为更深入地探索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开辟了新的平台。
(三)结合学校媒体传播特色,形成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特色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宣传阵地,形式比较多,比较灵活,党的创新理论教育要积极融入学校媒体宣传中,形成特色。学校媒体宣传大多是有学生群体参与的,和学生比较贴近。很多高校在媒体建设上下了很多功夫,更有一些高校将媒体建设和学校的专业和特色课程相结合,走出了独特的创新之路。将党的创新理论以学校特色的媒体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既能较好地贴近学生兴趣实际,又能体现学校特色,还能起到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效果。
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校建设突出信息特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以及科研方向,均以信息化作为方向,其媒体传播也和信息化相符合,以信息化手段为主,传播手段先进并运用娴熟,学校官媒、各部门、各学院自媒体努力将党的创新理论教育融入到媒体特色宣传中,形式新颖多样,符合学生接受实际,学生也有兴趣积极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学院电信1604班的徐云岫同学,利用平时所学专业知识,基于可视化编程数据模型,以科学易懂有趣的方式演绎“现在为何还不能开学”的视频火遍全网,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央媒,多省教育厅及多所高校官方平台竞相报道和转载,累计阅读量超过2亿次。
学校特色多样,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将党的创新理论教育融入其中,让理论变得有温度、有厚度、有实际应用价值,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需要,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就会润物细无声,寓教于无形,就会有实际抓手,并且能落地生根,对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