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jzk list 001

决战脱贫攻坚关键在党的领导

时间:2020-05-27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中国领导科学》编辑部 Ljzk list 020

2012年以来,党中央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响脱贫攻坚战。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世所罕见。正如同《庄子·内篇·人间世》所说,“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现在离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既定目标还有半年多时间。面对剩下的深度贫困地区和最贫困人口,面对脱贫人口中还有数百万人临近贫困边缘仍存在返贫风险,特别是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陡然下行压力越来越大,脱贫攻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的决战必定是艰苦卓绝的大仗硬仗。此时此刻,绝不能因为时间紧而急躁,不能因为难度大而气馁,不能因为“骨头硬”而畏惧,不能因为疫情严峻经济下滑而放弃,更不能因为我们松懈拖延而使脱贫攻坚成果付之东流。唯有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才能集中力量决战决胜。

回顾总结我国反贫困的历史性变革和奇迹,可以得出一条重要结论: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减贫脱贫的道路。过去我们依靠党的领导开展反贫困斗争;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关头,更需要党的科学领导发挥关键作用;今后要朝着更高的目标治理贫困,也同样要一以贯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一、向贫困宣战是党的初心使命和庄严承诺

贫困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近百年历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反贫困的奋斗史。毛泽东1921年11月就在《劳工周刊》撰文,指出革命就是要“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这都鲜明地向世界宣示,消除贫困原本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更是新时期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正是这份初心、使命和承诺,明确了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宏伟目标,展现了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美好愿景,赢得了亿万人民对党的拥护和追随,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在反贫困斗争中的强大领导力和动员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反贫减贫的成功范例。

近代中国四分五裂,社会积贫积弱。落后的农业国中贫困农民约占全国人口的90%。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当时的中国“政治不修,经济破产,瓦解土崩之势已兆,贫困剥削之病已深。欲起沉疴,必赖乎有主义、有组织、有训练之政治团体,本其历史的使命,依民众之热望,为之指导奋斗,而达其所抱政治上之目的”。中国共产党在救亡图强的历史境遇中应运而生,从一诞生就深刻认识到:“如果贫苦农民要除去穷困和痛苦的环境,那就非起来革命不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关注农民问题,并在农村建立根据地,通过推动土地革命,改变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分配,发动并组织贫困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现农民的翻身解放,进而“唤起工农千百万”,迎来“天翻地覆慨而慷”。

新中国成立时“一穷二白”。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收入27美元,不到亚洲人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面对贫困人口数量大、受教育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差、基本公共服务几乎空白的状况,党中央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第一件大事”,带领全国人民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面推动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改变贫困群众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1958年毛泽东著文《介绍一个合作社》,发出“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豪言壮语,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从农村到城市实施一系列改革,解放思想,解放社会生产力,通过经济增长解决温饱消除贫困,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史无前例的成就”。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有目标、有计划、大规模地实施开发式扶贫。连续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两个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规划,确定了扶贫开发的方针,形成多部门、多政策、综合性扶贫格局和长效工作机制。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综合运用产业扶贫、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技术培训、整村推进、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等多种手段,支持贫困地区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帮扶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力量参与经济开发活动,努力实现促进增长和缓解贫困的双重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新思想新方略,把打赢脱贫攻坚战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不断开创扶贫开发新局面。先后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反贫困事业呈现贫困人口减少最多、增收最快、贫困地区面貌变化最大的好势头。2020年还剩52个贫困县未摘帽,1113个贫困村未出列,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党中央于2020年3月6日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集结号。

透过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全过程,可以看出我们党一直把反贫减贫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新时代集全党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既体现党的初心使命,又彰显党在新时代的责任担当。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最后决战的部署,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集中体现党中央领导减贫脱贫的信心和魄力,彰显党遵循治国理政规律开展反贫困斗争的科学精神和领导智慧。

二、以科学理论和战略思维指导脱贫攻坚

思想理论是脱贫攻坚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赈灾、恤贫方略,借鉴西方国家提出的包容性发展等理论及消除贫困的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共同富裕理论、全面发展理论,深刻揭示了反贫困的本质。特别是新时代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蕴含着反贫困的核心要义。此外在扶贫实践中运用的整体论、重点论、短板论等对脱贫攻坚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减贫脱贫理论,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也必然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显现思想引领力和战略决策力。

中华传统文化中济贫扶弱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之说。从孔子富民思想、屈原“美政”理念,到朱熹的“足食为先”、康有为的大同之道,历代先贤富民裕民的追求从未停止。无论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还是“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热切企望;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还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理想,都为当代中国扶贫理论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西方学者基于对贫困的描述和贫困背后社会根源的分析提出许多减贫理论和对策。包容性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减少不平等和减少贫困可以同时实现,主张通过就业增长、发展机会成果共享、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和人口倾斜等政策措施减少贫困人口。共享式增长理论认为,弱势群体的物质贫困只是其权利贫困的外在表现,权利贫困才是导致其物质贫困的深刻原因,主张减少和消除权利贫困。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大多通过市场激励、福利保障解决贫困。如美日等国强调个人进取,在市场中通过效益增加个人收入改善生计,同时实行扶贫救助计划,发展社会慈善事业。但这往往因贫困者就业不足或救助不力而备受诟病。欧洲实行高税收,主要通过福利制度为贫困者兜底,问题是政府背负巨大的财政负担,难免落入福利陷阱。以上这些也都是我国创新扶贫理论、制定反贫困战略的重要参考。

(一)坚持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

“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思想是指导我国扶贫脱贫的理论基石,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毛泽东1955年10月指出:我们要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1988年5月25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992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邓小平再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脱贫攻坚战的方向目标和基本准则。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后进一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如期完成整体脱贫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和底线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理论支撑,脱贫攻坚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迫切需要。

(二)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基本方针、基本方略、基本方法。在国外一些专家看来,精准扶贫是一门“艺术”,而中国精通这门“艺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更要把握好“精准”二字。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农村工业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化等改革措施,目的是以促进经济增长拉动扶贫。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启动大规模减贫计划,推进多部门、多政策、多维度、综合性开发式扶贫,逐步形成广泛的开发式扶贫+保护式托底机制的扶贫模式。其内涵:以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扶贫攻坚战”改为“脱贫攻坚战”,明确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多年扶贫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度的理论思考和战略谋划,提出精准扶贫的施策方针,创新了反贫困思想理念和工作方式,改变了一些地方粗放式扶贫的做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整体脱贫战略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战略基础。眼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只有做到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才能赢得最后胜利。

三、以多维政策和有效方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消除贫困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实践中不仅涉及政策问题,而且存在方法问题。对政策设计者和实施者来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制定共享发展成果的脱贫政策,从实际出发采取精准有效的脱贫方法和措施。只有针对不同时期面临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针对不同的贫困对象不同的贫困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才能确保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政策和策略落地生根、行之有效。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制定30多项脱贫攻坚的改革方案,从上到下形成了“1+N政策”体系,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作出全面系统的决策部署,勾画了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图,规划了进军路线图。党在领导扶贫工作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要求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创造了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脱贫模式和经验。实践告诉我们:找准路子、开对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所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刻,各地和有关部门应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增强组织力和执行力。找准深度贫困、极端贫困的根源,找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式,调动更多的积极力量和资源,扎扎实实打好扶贫脱贫“组合拳”。既要集中力量采取超常规的措施,也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等一整套具体的落实措施,切实破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难题,把握时间节点完成脱贫任务。

(一)因人而异、扶在根上

人是脱贫的核心要素。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前提;选准扶贫主体,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举措。

2014年,我国组织80多万人逐村逐户识别贫困,对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共识别出贫困村12.8万个、贫困户2948万户、贫困人口8962万人,基本摸清了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信息,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为落实扶贫政策、实行考核评估、保证脱贫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贫困识别准确率,重点关注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特困人口,把他们的相关信息搞清搞准,针对思想懒惰致贫、因病因残致贫等具体情况,扶志扶智,强能强技,提高基本素质,催生脱贫动力,激发贫困人口发力脱贫,确保如期脱贫,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脱贫攻坚是一项深得人民拥护的民心工程,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深情的牵挂与惦念。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根据贫困地区实际和贫困人口实情,选派有扶贫情怀有贫困治理能力的干部到最需要的贫困地区去,带着责任和感情,带着资金和项目,带着智慧和方法,帮助特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门路。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实行“点对点”、一户一策的帮扶,确保脱贫任务落到实处,做到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二)因地制宜、扶在点上

为了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各地普遍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广泛采取就业扶贫、健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公共服务扶贫等方式,树立了一大批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经得起检验的脱贫攻坚先进典型。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聚焦的是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且基础条件薄弱、脱贫难度更大的贫困地区,更多的应从本地实际出发精准施策,推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量身打造扶贫方案。特别要重视推动各类企业承担定点扶贫重要责任。此前90多家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覆盖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46个贫困县,占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1.6%;民营企业启动“万企帮万村”扶贫行动,至少有7.64万家企业帮扶近5万个贫困村,使750多万贫困人口受益。当下,中央企业要加大力度实施定点扶贫,成为社会扶贫的主力军,有经济实力和扶贫经验的民营企业也要有更多的社会担当。此外,要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开展扶贫济困的公益活动,鼓励海内外杰出人士、优秀乡贤回报家乡,救助贫弱,造福社会。

(三)因事制宜、扶在关键上

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我们党领导脱贫攻坚战,既坚持整体论,注重常态化长效性工作,又坚持重点论,抓住关键问题采用关键举措取得新的突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面对的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的“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应当采取特事特办的对策,帮扶到关键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特困地区基层调研并主持座谈会。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攻方向,要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这都是治理深度贫困的特效药。对于那些属于基础性贫困、不救不活的特贫群体,中央提出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健全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等多项政策,充分体现了党领导脱贫工作的智慧和水平。

(四)因时制宜、扶在关口上

从打响脱贫攻坚战到发起决战总攻,就像当年红军长征一样要经历“娄山关”“泸定桥”“雪山草地”“腊子口”等无数艰难困苦。脱贫攻坚不是轻轻松松一次冲锋就能打赢的,越到后期难题越多、难度越大。在扶贫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前往第一线,实现驻村扶贫全覆盖,为脱贫攻坚作出重大贡献。700多名扶贫干部为此献出了生命,涌现一批像沈浩、李保国、朱有勇、黄文秀这样的时代楷模。他们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现在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正在发动夺取决定性胜利的总攻。恰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遇到了挑战性极大的疫情,不得不迎战更艰巨的遭遇战。在此最吃劲的关头,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绷紧这根弦,用“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韧劲和毅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全社会应给他们喝彩,给他们加油,对气力不足的拉一把,对爬坡上坎的推一把,对苦战正酣的帮一把。

四、以组织力量和制度优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战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理能力。党领导脱贫攻坚的治理能力,既体现在组织领导、政策创新、社会动员等方面,也体现为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贫困现象的产生有制度性因素,也有非制度性因素。物质贫困是外在表现,精神贫困是内在根源,资源贫困是重要原因。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是增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决战决胜的指挥能力和效率,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强化与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要求相适应的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督查体系、考核体系建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一)强化领导责任制和一把手责任意识

我们党领导反贫困的经验,最根本的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一方面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严格执行一把手负责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领导责任制。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必须强化领导责任制,强化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有脱贫攻坚任务的省区市要强化五级书记齐抓共管的主体责任,推广书记抓、抓书记的成功经验。党政一把手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亲自上阵督战,协调落实决战部署。贫困问题突出的县级党委和政府,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健全落实工作机制提升脱贫攻坚整体战力

脱贫攻坚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我国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抓住了“牛鼻子”,构建了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协同高效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这是党领导反贫困斗争的又一条主要经验。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过程中,中央统筹负责顶层设计,制定大政方针,出台重大政策举措,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统筹协调解决全局性重大问题。省负总责,把中央战略意图和决战部署转化为实施方案,加强对市县指导和督导。市县抓落实,从本地实际出发,集中精力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贫困县如期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此时此刻,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一是强化政府责任,发挥部门职能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构建党委政府主导、市场社会共同发力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格局。二是加强基层扶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扶贫领导力。加大扶贫工作支持力度,做好各项保障;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投入脱贫攻坚战。由此,推动各部门各层级扶贫主体在党的领导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形成整体战力,夯实脱贫攻坚组织基础。

(三)完善帮扶责任体制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是党的组织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过去我们通过东西部协作扶贫、定点扶贫等措施,组织社会各界合力攻坚,汇集了强大的社会力量。如东西部协作扶贫,东部9省市、13个城市对口帮扶西部10个省区市及吉林、湖南、河北多个贫困地区,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社会参与等重点工作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应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合力攻坚帮扶责任体制,完善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参与机制,增强脱贫攻坚的资源总量和社会力量,提升我们党的组织领导能力。

(四)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确保扶贫脱贫质量

脱贫攻坚战实践中,围绕着明确责任、监督检查责任落实情况、严肃扶贫脱贫考核问责已经形成制度链条。这也是党领导脱贫攻坚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环境下,建立考核评价、奖励惩处等制度机制有助于遏制腐败,刹住穷县“富衙”“戴帽”炫富之风,强化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也有助于提高扶贫质量。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考核评价、督查奖惩制度,为确保高质量完成扶贫脱贫任务提供基本遵循。

一方面健全脱贫攻坚报告、督查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常态化督促指导,发挥问责巡视的作用,真刀真枪,督查巡查,问责追责,对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对精准脱贫的成功案例、典范示范经验和有效工作方法要认真总结,并通过表彰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发挥模范榜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对未摘帽贫困县和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落地,打赢脱贫攻坚最后一役。

另一方面健全贫困“退出”机制。通过严格的考核程序以及第三方独立评估和交叉评估严把退出关,按照脱贫标准精准评估验收摘帽。既看脱贫数量,更看脱贫质量;既设时间表,也留缓冲期;既防止拖延症,又防止急躁病。脱不脱贫,要经村“两委”民主评议、驻村工作队核实,还要贫困户认可,群众认账。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对已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刚摘帽的要扶上马送一程,稳定现有帮扶政策,不踩急刹车;对脱贫不稳定的贫困户提前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

五、展望中国面向未来和世界的反贫斗争

我们党领导国家和人民打响脱贫攻坚战,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这么短的时间使这么多的人摆脱贫困,成就是举世瞩目的。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任务最终完成,极度贫困地区将不复存在,整体性贫困问题将基本解决。今后我们要把反贫困重点转向更高目标的贫困治理,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要以中国行动支持全球反贫事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提升我们党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一)朝着更高的反贫困目标奋进

对于中国的反贫困,国际社会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评价。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论说,在减贫脱贫方面“中国是个英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发布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中国在全球减贫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中国精准扶贫的新理论、新实践更为全球减少贫困提供了范例。然而,这些并不表明中国反贫困的终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大家知道,中国以往贫困线较低是“不争的事实”。世界银行以前确立的贫困标准分别是每天支出1美元和2美元。每人每天支出1美元是最低标准的贫困线。中国现行的贫困标准是以2011年确定的2300元不变价为基准的。其标准的确定主要以解决温饱为衡量底线。如按汇率计算低于国际上每日消费1美元标准,但按购买力还是不算很低的。现在的问题是,2017年世行再次调整贫困标准,依据每人每天购买力确定3条贫困线:即1.9美元、3.1美元和5.5美元,分别是极端贫困标准、中低收入经济体贫困标准和中高收入经济体贫困标准。按每天支出5.5美元的中高收入经济体贫困线标准(简称5.5PPP),世界银行2019年10月10日发布的《东亚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推算,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2019年为2.238亿。依此类推,2020年、2021年分别是1.949亿和1.669亿。按这个速度持续下降,预计2025年贫困人口下降到9247万;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才可消灭5.5PPP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此可见,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高标准治理贫困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贫困不只意味着饥饿、疾病、住无所居,不只意味着就业无力、求学无门、受困无助;而且包含公共服务缺失,受社会歧视排斥,权利遭到剥夺限制,未来充满忧虑,生命面临威胁等。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也不是要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是逐步缩小差距,走向共同富裕。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为今后迈向更高标准的减贫目标奠定了基础,并将深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未来。

(二)为世界远离贫困谱写新的篇章

贫困是全球面对的共同难题。消除贫困自古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史蒂芬·M.博杜安在《世界历史上的贫困》一书中说道:从公元1500年左右起,贫困就成为全球性问题。由于殖民主义、宗教、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市场化与货币化、经济危机等因素,贫困问题日益复杂尖锐。目前,全球处于饥饿状态和营养不良的还有数亿人。消除贫困是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国反贫困的成功对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率超过70%,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前了10年。正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27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过去我们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示范样本,开展一系列国际合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今后我们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和项目继续加强国际合作,追求共同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共同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