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和累赘,而是可以实现经济价值。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模式、条件。这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需要有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来支撑。没有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绿水青山就会变成没路去或无人知的“世外桃源”。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只有建设好农村基础设施,才能合理引导经济、产业、人流去向,推动人气、资本、产业、项目进来,推动原料、资源、产品、人力走出去,并逐步创出品牌。有了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就可以降低物流、信息流的成本,提高物流和信息流的速度和效率。
发挥生态优势,找到生态与经济的黄金分割点。每个地区的生态、资源、水文、气象条件都有所不同,都有特有的自然资源禀赋,也就是比较优势。在开发生态资源时要尽可能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做文章,根据自然资源禀赋确定开发方式、开发内容、产业结构。比较优势的差别会形成生产和服务的专业化。专业化分工可以使每个地区专注于生产特色产品、提供优质服务,使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如此一来,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会低于其他地区,综合收益会高于其他地区。这样,每个地区甚至全社会的整体福利都会增加。在选择产业结构时,要找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黄金分割点,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合理利益联结机制。传统生态产品提供的大多是初级产品、原材料,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价格波动明显,市场受制于人,抗风险能力差。现实中出现的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等现象,原因大多根源于此。要推动生态产品实现经济价值,必须对三次产业进行交叉重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农业、林业除传统的生产功能以外,还有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文创、康养等产业的潜力。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产业梯度上实现经济价值、抵抗价格波动、分散市场风险。目前三产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身的融合模式。要通过组织模式、经营方式和产权关系创新,引导三产融合企业与农牧民共同建立利益—风险合作机制,让农牧民真正分享到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形象和文化内涵。生态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具有高度的形状相似性、品质相似性、地域相似性。如果不加以仔细甄别鉴定,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滥竽充数、劣币驱逐良币是经常现象。要实现高品质生态产品溢价,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用来识别和记忆产品的基本标志,不同品牌代表了产品的不同特性、文化背景、心理目标。人们通过品牌来认知和购买产品。消费者在使用品牌产品后会形成消费经验、消费记忆,进而会重复购买,扩大产品市场。同时,品牌也代表了产品的质量、档次和信誉,常附有文化、情感内涵,具有不同程度的信任度、追随度。知名品牌可以给产品增加附加值,使其获得较高利润。有了品牌,高品质的生态产品就会脱颖而出,迅速占领市场。
推动宏观规划的原则性与操作配套的灵活性相结合。渔业、农业、林业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产业平台,休闲农业园、田园综合体、森林旅游等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主要项目平台。然而,发展这些生态产业和生态项目,都需要配备一定的建筑、游览、服务等基础硬件设施。要在宏观规划原则性的约束下,对农旅结合、林旅结合等生态产业和项目给予配套操作的灵活性空间。
推动企业与地方合作开发生态产品。绿水青山分布在各个具体的市县,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需要相应的模式、产业、市场和项目支撑。中央企业对国家生态环境政策有充分把握和理解,有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有长期开发的成熟模式,有直接可以复制操作的项目,还能够很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长远利益。因此,在山水资源开发方面,推动中央企业与地方合作十分必要。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