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jzk list 001

全球增绿的中国贡献

时间:2019-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慧 Ljzk list 020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贡献国。这么大范围地持续不断建设人工林,只有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做到。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生态建设,关乎国计民生,更关系我们的未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森林覆盖率22.96%,森林面积2.2亿公顷,森林蓄积175.6亿立方米。其中人工林面积0.8亿公顷,蓄积34.52亿立方米,中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生态文明,让山川巨变。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大背景下,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实现了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量的连续性“双增长”,在世界生态史上,交出了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的答卷。

1.重大工程,创造世界生态建设史奇迹

【案例】

从东北、华北再到西北,一道如绿色长城般蜿蜒挺立的生态屏障熠熠生辉,这就是维护我国北疆生态安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1年来,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林业部门,组织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用心血和汗水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保卫国家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

数据显示,在中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上,三北工程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788.2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2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基本结束了沙化土地扩展加剧的历史。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沙化土地的逆转。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

一系列数字背后,是三北大地的山河巨变。

“通过41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国家引导、群众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护林体系建设道路,创造了丰富的建设经验。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咬定青山不放松,上下一心,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工程建设的体制机制,增强了持续发展动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张炜说。

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退耕还林、国家储备林、速生丰产林建设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翻开中国造林地图,一系列重大造林工程,为中国版图涂上一抹又一抹绿色——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累计完成营造林4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左右,在我国沿海地区建起1万多公里的绿色林带。

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30年来,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17个省(区、市)持续不断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国土行动,在一切可能的地方见缝插针植树造林。目前,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已达39%,比1989年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2035年建成后,年平均森林蓄积净增2亿立方米,年均增加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材蓄积6300万立方米,一般用材基本自给……

造林重大工程,不仅为中国生态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优质的、可借鉴、可复制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成为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绿色名片。

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退化林修复等措施,每年造林面积都在1亿亩左右,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中国森林面积增加80%,森林覆盖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人工林面积长期位居世界首位。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已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初步形成了国有林以公益林为主、集体林以商品林为主、木材供给以人工林为主的格局,森林资源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统计显示,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前不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卫星照片呈现出的绿色中国版图,让世界为“中国绿”点赞。

2.科学造林,彰显尊重自然发展理念

【案例】

提到人工林,就不能不说塞罕坝。自1962年塞罕坝林场设立起,经过50多年的建设,塞罕坝人在曾经林木稀疏、风沙肆虐、高寒干旱的冷僻高岭上,建起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筑成一道兼有阻沙、防风、涵水功能的“绿洲”。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集体获得联合国环境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从茫茫荒原到莽莽林海,塞罕坝的绿水青山,见证着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改地换天。从黄沙漫漫到山清水秀,塞罕坝的铸成靠的是艰苦创业、坚韧不拔的塞罕坝精神,更靠的是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这种科学精神表现在,对塞罕坝造林主要树种的选择决策,对适于当地的造林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探索,以及与时俱进的管理和技术革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说。

创新不停步,攻坚不畏难。科学造林,让塞罕坝成为中国高寒地区科技造林的“成果高地”:首创全光育苗法填补了我国高寒地区育苗技术的空白;沙棘带状密植、柳条筐客土造林等攻克了沙地造林难关;引种樟子松、嫁接彰武松、引进景观树,丰富了塞罕坝的树种和植物多样性……

塞罕坝的“绿”启示人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突出尊重自然的理念,提高科技创新在造林中的支撑作用。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生态产品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还相当突出,拓展绿色空间、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也对科学造林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宜林地面积4998万公顷,质量“好”的仅占12%,质量“差”的超过50%,这些宜林地三分之二集中分布在青海、甘肃、内蒙古等西北地区,造林、管护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而从森林质量上看,我国森林每公顷蓄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2.38%,仅为巴西的一半,不足德国的三分之一。人工林每公顷蓄积59.3立方米,提升森林质量迫在眉睫。

2018年11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走“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规划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绿化,以水定林(草)、量水而行,乔灌草结合、封飞造并举”的科学造林之路。

“要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在发展速度上保持较高水平,在资源质量上有大幅度提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说,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美丽中国,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6%,这就要求我们每年须完成造林任务1亿亩以上。同时,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开展森林抚育经营,加大低质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力度,着力提升林草资源质量和功能。

3.综合效益,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

【案例】

江苏盐城有着江苏最大的沿海滩涂。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实施以来,盐城围绕百万亩防护林做“绿化+”文章,把推进造林绿化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为低收入农户免费赠送枇杷、核桃、油桃、黄金梨等高效经济林苗,农户争着在自家房前屋后开塘植树,海防林变成了财富林。

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立政》中说,“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人工林建设的目标,就是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既保生态又保民生。

绿化祖国,离不开全民参与。我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已经开展了近40年,是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群众性运动。截至2018年,全国适龄公民累计164.3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742亿株(含折算株数),推动国土绿化取得巨大成就。

在江西省贵溪市,全民爱绿、护绿、植绿已蔚然成风,由社会团体和群众自发组织的植树活动越来越多,每年有25.5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120多万株。通过实施“森林城乡、生态园区、绿色庭院”等一系列生态林业工程,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目前,全市林木绿化率达64.43%。

湖北省恩施市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退耕户”的经营模式,引导退耕户以短养长,发展林药、林菌、林菜等产业基地12万亩,年产值3亿元,带动2000多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在更多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正在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在发展中,人工造林,既改善了生态,又满足了生产、富足了生活。

“人工林建设不仅美化了生态,也培育了生态扶贫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共营造各类经济林463万公顷,形成我国重要的核桃、红枣、板栗、花椒、苹果等干鲜果品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年产值达到1200亿元,约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张炜说。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33万亿元,特别是以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加速成长,全国森林旅游和康养人数超过16亿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5%,创造社会综合产值接近1.5万亿元。

专家指出,开展国土绿化、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同时,必须切实提高国土绿化效益,切实发挥林业综合效应,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要创新国土绿化机制,探索先造后补、以奖代补、赎买租赁、以地换绿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培育一批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优先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国土绿化项目。”张建龙说,在实施主体上要强化全社会广泛参与,打一场植树造林种草、爱绿护绿的人民战争。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