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狠抓“六稳”工作落实,我国经济延续了平稳运行、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彰显了十足的韧劲和广阔的前景。
经济运行符合预期,完全能够实现全年目标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发挥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丰富和灵活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工具,增强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经济平稳运行创造条件,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增长水平符合预期。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0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符合年初确定的6.0%~6.5%的增长预期。用电、货运等指数与GDP增长匹配,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0%,其中第三产业增长9.4%;1—5月,营业性货运量同比增长6.0%,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4.1%,集装箱吞吐量增长5.2%。农业运行态势良好,夏粮总产量比上年增长2.1%,与历史最高年份的2017年持平,农业种植结构继续优化,副食品供应基本稳定。工业生产保持平稳,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其中6月份增长6.3%,增速比5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由负转正。
主要指标保持平稳。就业率保持稳定,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继续增长,新增城镇就业量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7%。物价水平平稳可控,居民消费价格呈温和涨势,工业生产者价格平稳,对经济平稳运行发挥积极作用。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GDP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外汇储备稳中有升,截至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较去年末上升465亿美元。外债结构优化,稳定性增强。人民币资产在各国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继续提升。金融支撑松紧适度。截至6月底,广义货币M2增长8.5%,新增信贷累计增长14.32%,货币供应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GDP名义增速基本匹配,科创板顺利开市,经济增长与金融及货币支撑良性互动。
经济平稳运行可控。年初以来,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一度加大,GDP增速由一季度6.4%下降到二季度的6.2%。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措施,目前多项指标显示回暖,GDP继续下行的压力有所减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增速,已由4月份的7.2%回升到6月份的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6月份也回升到5.8%,制造业、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都呈加快态势。外贸形势好于预期,外贸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加快的趋势没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变。虽然中美贸易有所下降,但中国对欧盟、东盟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保持快速增长,中西部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全国总量之比继续上升。随着“六稳”政策落实力度加大和减税降费效应更多显现,经济增长将进一步趋稳。目前政策储备上仍有很大空间,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年增长目标完全能够实现。
结构调整积极有效,新动能保持快速成长势头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影响经济平稳增长有总量问题,但更主要的是结构问题,引领新常态就是要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经济结构进行系统性调整,经济新动能保持快速成长势头。
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从增长的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4.9%,比第二产业高15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3%,高于第二产业23.2个百分点。从增长的需求结构看,居民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已经成为主要力量。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1%。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49.4%。主要依靠投资、依靠贸易顺差支撑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我国经济已经获得了长期稳定增长的支撑条件。
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相比,在2014—2018年年均大约快6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快了3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增加。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同样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比,在2015—2018年年均快约1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快了4.6个百分点。网上实物商品零售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上半年增长21.6%。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加快成长,新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生机。
动能转换进展平稳。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着力巩固“三去一降一补”的成果,加大破、立、降力度,继续处置“僵尸企业”,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主体成本,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今年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4%,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6.8%,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教育短板等领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8%和18.9%;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在2013—2018年下降了22.6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上半年又下降了2.7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稳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区域战略的落实取得新进展。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是海南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区域结构的优化重组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我国经济之所以韧劲十足、前景广阔,更源于我国市场环境持续改善,发展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快速转型,市场的活力和创新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释放。
营商成本持续降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放在优先位置。2014年以来,我们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通过实行注册资本实缴制改认缴制、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简化住所登记手续等举措,大幅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目前,正在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的问题,继续压缩专利审查和商标注册时间,抓紧建成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全部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在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不断加大降低税费力度。在2016年以来年均给企业减税降费1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减税降费2万亿元。今年以来,坚持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进一步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截至5月底,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已达8930亿元。这些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取得显著成效。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在190个经济体中名列第46位,较上年大幅提升32位。上半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高达887万户,平均每天新设4.9万户;新登记企业291.1万户,平均每天新设1.6万户。
改革开放深度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激发市场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今年,中央强调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聚焦国资国企、电力、油气、铁路、财税金融、产权保护等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积极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围绕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开放布局,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加快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加强外商合法权益保护,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继涉及22个领域的2018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之后,近日又有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颁布实施。今年以来,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一波三折,国际经济趋于疲软,而我国境外资金继续呈现净流入态势,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7%,较2018年同期增速快6.1个百分点。
创新创业富有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创新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我国研发经费(R&D)占GDP的比重已经由2012年的1.91%上升到去年的2.18%,投入量世界排名第二,特别是企业正在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力量。随着全社会创新环境的改善,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国内市场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5G等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速度加快、科创板开通等,显著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活力。上半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64.9万件、授权23.8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5件。与此同时,“双创”升级正在推动全社会形成新的创新创业热潮。全国各地都从自己实际出发探索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继续发挥引擎作用,区域创新创业的作用不断加强。目前,全国众创空间大约已有7000家左右,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大约已有5000家左右,在孵企业超过20万家,已经孵化出14万家左右企业。
我国有近14亿人口、9亿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1亿多个市场主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特别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有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高速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巨大发展韧性、潜力、回旋余地,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充足的政策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势头,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