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jzk list 001

为民解难题 奋力稳就业

时间:2019-07-1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何昌盛 Ljzk list 02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为民服务解难题,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这一要求,也为当前做好稳就业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做好稳就业工作,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实现“稳就业”目标,把中央部署的各项任务扎扎实实落实到位,促进形成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良性循环。

及时开展援企稳岗。近年来,一些地方和行业企业面临诸多经营上的困难,这是就业压力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及时援企稳岗,成为当前稳就业的一个重要工作。做好援企稳岗工作,应及时落实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的利好政策,努力降低制造业企业和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并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应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及时缓解民营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压力;应在思想上、情感上认同民营企业、理解民营企业,帮助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助力民营企业稳定岗位、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及时推出如“不裁员”奖励、就业“红娘”补贴、企业贷款担保奖补等帮助企业减负的新模式,助力企业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就业动力。

切实加强技能培训。着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前提。实施技能提升服务,关键在“实用”。一方面,应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参加培训人员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另一方面,应把握好技能提升培训的对象,把未转移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尤其要动员“零就业家庭”和生活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提升培训。此外,还要切实提升培训的质量,既要挑选好的内容和好的教师,又要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和培训模式,让参训者获得可学、可用、能用、好用的知识和技术,提升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

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就业工作的痛点和难点在基层,需更好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做好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着力在“优质”上下功夫。要变“随意”为“规范”,探索出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职能职责和人员配置标准,规范街道(乡镇)就业服务中心、社区(村)劳动就业服务站的主要职责和工作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就业困难人员的信息进行全面采集、精细分类,为做好全程服务提供基础保障;要变“被动”为“主动”,改变过去坐等求职人员上门的做法,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应主动了解就业困难人员的现状、愿望和就业诉求,主动为其释疑、解惑、帮困、解难;要变“粗放”为“精细”,对每一名求职和被帮扶人员做到“三清一实”,即就业失业状况清、困难需求清、帮扶措施清和帮扶效果实,努力实现“受理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成功一个”。

精准服务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是就业帮扶的重点。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要求高、难度大,需要精准发力。一是心理疏导工作要精准。需精准掌握就业困难人员缺乏就业信心的具体原因,精准制定帮助他们克服就业心理障碍的具体办法,精准引导他们重拾自信,建立健康、积极的求职心态。二是职业指导工作要精准。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既精准了解其对职业的具体期盼和要求,又精准了解其可胜任职业要求的具体知识、技能、素养等,知“己”知“彼”,知“供”知“需”,精准指导、精准对接。三是政策扶持要精准。要注意区别情况,因人施策,探索建立“一对一就业服务”模式,将党和政府的就业扶持政策精准送达每一位就业困难人员,使就业帮扶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大力引导创业就业。要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要更新观念。就业服务部门要创新思维,牢牢树立“抓创业就是抓就业”的观念,主动贴近创业、服务创业、助推创业。创业者也要突破传统就业观念,主动选择创业、拥抱创业、成就创业梦想。二是要创新服务方式。各类创业贷款应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扩大范围、提高额度,使其真正成为创业者创业路上的助推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应创新理念,强化功能,优化配套,使其真正成为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的摇篮;创业扶持政策应与时俱进,紧贴新时代创业发展的脉搏,使其真正为创业者所用、能用、用得有效。三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扶持机制,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催生更多吸纳就业的新市场主体,培育更多中小微企业,增强其就业带动能力;创新劳动力市场机制,鼓励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防止和纠正就业中的性别和身份歧视,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消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创新配套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支持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配套措施,使创业带动就业的体制机制能够长久地良性运作,从而使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能够长久发挥作用。

(作者:湖南省永州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