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是一种责任担当。然而,在有的地方,在一些同志心里,问责却成了导向,问责的声浪明显高过、盖过问题的导向。明明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怎么变成了以问责为导向?
细究起来,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级。上有所为,下有趋同。上面有的部门和单位,习惯于向下问责,时常以问责向下发文,以问责下去检查,以问责体现监管力度和工作成效,致使下面跟着围绕问责转,问责成了工作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导向。再就是,滥用问责,问责泛化简单化。发现问题,不区分动机和原因,不看一贯表现,不论错误大小,动不动就问责,抓基层成了问责基层,抓落实成了落实问责。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在于机械执行问责要求,骨子里懒政思想作怪,搞“责任甩锅”,一级一级往下问责,成了一级一级往下推卸责任,让基层一些部门和干部“躺着中枪”,给一线工作带来新的阻力与压力,轻则影响正常工作,重则损坏党的事业。
把问责搞成工作导向,显然是不对的。问责和工作导向有联系,但更有区别。问责问的应是面对矛盾和问题是不是有担当精神,该尽的责任有没有尽到,这是对工作标准、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的刚性要求、纪律检查。它能促进建设发展,特别是能推动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但不能就此把问责搞成导向。问责导向下,有的人就会更多地考虑个人得失,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为出发点,工作中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表态快、调门高,以博好感,但行动少、落实差,甚至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二是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没有激情闯劲,也缺乏热情干劲,对于单位这样或那样矛盾问题,要么视而不见、任其自然,要么强调客观、能拖则拖、能糊则糊,以不作为、慢作为、小作为消极保平安。很显然,倘使问责成了工作导向,一些同志的积极性进取心难免会在高压和风险中受到影响,甚至自尊心受到伤害,不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干部的成长、干部个人的形象和声誉。
作为工作导向,问题和问责,孰是孰非,孰轻孰重,非常明了。问题是实践的原点、创新的起点,抓住问题就能抓住推进工作、促进建设发展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读懂一个时代需要读懂这个时代的问题,改变一个时代需要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问题导向,是科学的思维方式、重要的领导方法、务实的工作路径。无数事实证明,谁着眼问题抓工作、谋发展,谁就能赢得工作的主动,谁就能取得发展的先机。在问题和问责这两个谁是工作导向的选题上,显然不能看走眼,必须笃信坚守问题这个导向。如果不是以问题而以其他什么为导向,工作就做偏了,就无法解决制约发展的问题,就难以开拓新的境界。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前进有为,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问责之于问题,是促使其解决的助力器、强心剂,是围绕着问题转的手段,是从属问题的,不能盖过问题成为工作导向。但问责也影响着工作走向,连带到工作氛围,问题和问责就像硬币的两面,紧密相连。以问题为导向,却不碰矛盾、不动积弊,怕问题、躲问题的就要接受问责。至于“为官不为”的,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干事不出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致使单位老问题解决不够,新问题又堆积下来的,更要以问责这一记响掌,促使其醒悟奋起,把责任扛到肩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这三句话,言简意赅地点出权责之间的关系,也包含着问题与问责之间的关系。抓工作、搞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反之眼中无问题,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就要被问责。问责一定程度上就是问不抓问题、不解决问题之责。
(作者为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