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我国人口形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提升人口素质在我国人口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人口素质已步入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人口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在新技术层出不穷、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孕育兴起的形势下,只有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才能实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关键是深化与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一个重要方面是立足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新阶段新任务,深入研究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的相关战略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即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入研究全面提升人口素质问题,既是人口发展规律使然,也是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发展战略不断发展完善
人口发展战略主要包括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和调整人口结构三个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战略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可概括为以人口数量控制为重点,兼顾人口素质提升和人口结构调整。随着这一战略的有效实施,1992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下降到2.1这一更替水平以下。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1982年的56727万人增至2012年的峰值92198万人,之后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由正转负,总量进入减少阶段。适应人口变动的这一新态势,人口发展战略需要由更加重视数量控制转向更加重视素质提升和结构调整。
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人口发展战略更加重视数量控制,如今则更加重视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和调整人口结构?众所周知,新中国是在极其贫困落后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由于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民主革命措施取得成功,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之后出现了人口增长高峰,导致短缺经济与人口过多的矛盾日益凸显。再加上“文革”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维持人口再生产的生活资料供给以及劳动就业、就医、就学等发生严重困难。因此,选择实行“经济上去、人口下来”的双管齐下方略,直至1980年出台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就既在情理之中,也是势在必行。这一政策要求,“从现在(1980年)起用三、四十年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的时间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控制人口的增长”。这在确定控制生育率政策的同时,也为以后人口政策调整预留了空间。在这一政策实行30多年后,人口形势发生新变化,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和调整人口结构在我国人口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不久之后又推开全面二孩政策,及时回应了社会呼声和人民关切,也使一个时期以来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新矛盾得到缓解,并将逐步得到解决。
人口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人口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全面提升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包括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精神文明素质三个组成部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届时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社会文明达到新的高度,国家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这要求人口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精神文明素质全面实现较大幅度提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是要求人口素质有一个大的飞跃。诚然,新中国成立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口素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提升,代表性指标如婴儿死亡率已从1949年的接近200‰下降到目前的低于10‰,平均预期寿命由不到40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6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7年的9.3年,等等。然而,一些重要指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很明显。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尽管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路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科技作为关键、教育作为基础、人才作为保证。尤其是在新技术层出不穷、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孕育兴起的今天,必须认识到,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既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最重要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与人口变动态势形成了良性互动。改革开放前30年,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外延式数量扩张,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那时正值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不断上升、绝对数量持续增长时期,劳动力供给充分且成本较低,滚滚而来的人口红利成为经济高速增长强有力的推进器。然而,进入21世纪后,这种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持续,转方式、调结构迫在眉睫。恰在此时,人口转变的刘易斯拐点出现,2012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绝对数量减少成为人口发展的新趋势,倒逼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增加转向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口素质提升。这种经济转型与人口转变的高度契合,不仅成就了以往的经济高速增长,而且将谱写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今后,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支撑作用将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的关键是深化改革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的关键是深化与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
深化同体能健康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重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育等部门的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在坚持国家医药标准的前提下,发展多种医药卫生机构,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对医药卫生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医药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深化体育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宗旨,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群众性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只有群众性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
深化同智能科教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招生渠道,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教学体制,适当增加智能教育科目,提高学生自主动脑、动手能力。把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探索更能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有利于“冒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厘清和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破行政主导、部门分割的旧体制,建立创新资源配置和管理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新体制。
深化同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精神文明素质既包括意识形态层面的信仰、理念等,又包括诚实守信等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等法治素质,还包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生态文明素质。当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建强宣教队伍,提升宣教质量,改进宣教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加强法治建设,凡是能够纳入法律规范的事务都应出台尽可能详尽的法律法规,以更有效地弘扬正气、纠正各种不文明行为。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