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健康中国”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要求跨部门协作,强调全社会参与,需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家庭和个人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构筑一个安全、和谐、能够承载人们美好生活的健康社会。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大全新战略之一(另一个是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可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所谓建设“健康中国”,就是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核心,构建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生活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及综合环境。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系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优化健康服务 提高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健康发展领域成就斐然,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仍然滞后于社会需求。截至2015年,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仅有2.21人,其中每千儿童人口执业(助理)儿科医师仅有0.6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仅有1.38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明显不足。同时,医卫服务体系结构倒置、资源配置失衡现象也非常突出,绝大多数优质医卫资源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力量非常薄弱。以2015年为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数仅分别占全国的28.2%和20.2%,群众生病后很难就近得到理想治疗,不得不涌向城市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不堪重负,而基层的医卫服务设施又大量闲置,进一步加剧了医卫资源的供需矛盾。不仅如此,目前我国医卫机构提供的服务仍以医疗为主,而提供护理、康复、心理咨询、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的机构极少,很难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因此,要以提高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为目标,优化健康服务。一是有针对性地加大医疗卫生投入,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根据社会需求,丰富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类型和供给。二是推动医卫服务资源合理均衡配置,统筹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布局,切实把投入重点放在基层和薄弱地区,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横向流动,推动远程医疗和健康服务发展。三是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下沉,以刚性约束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和设置,把大量的一般性疾病和常见病解决在基层。同时建立新型分级诊疗体系,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分级诊疗、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四是加强各类医疗卫生健康人才的培养,努力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
培育健康人群 提升国民的健康素养和生命质量
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岁,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5岁,在发展中国家位于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居民的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仍有待提升。首先,我国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高达23%,近年来各类慢性病的标化死亡率均呈现增长趋势。其次,居民的健康期望寿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有研究显示,2013年中国地区男性健康期望寿命为65.89岁,女性为70.28岁,分别比日本男性和女性低5.22岁和5.28岁。2014年北京市居民平均健康期望寿命为58.2岁,而同期北京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为81.5岁,这意味着北京居民平均有23.3年将在病痛中度过。
上述事实表明,提升居民的健康素质,培育健康人群已成为当务之急。一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帮助居民掌握基础的卫生健康知识,引导居民参加体育锻炼,逐步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从“重医疗”转向“重健康”。二要根据不同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计划,逐步完善全民健康管理体系,转变以“治”为主的健康理念,突出防治结合和全程管理,全面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营造健康环境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乡居民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不断受到环境污染和各种天灾人祸的困扰。近年来随着国家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环境质量虽然有所改善,但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此外,中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2/3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十二五”期间仅各类自然灾害就年均造成3.1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800多亿元。同时由于管理不善,人为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灾害种类多、环境风险大,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为此,必须以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为重点,努力营造健康环境。一是加快转变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鼓励引导企业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二是进一步强化水务、环卫等基础设施功能,不断提高城乡污水、垃圾等无害化处理率和清洁用水覆盖率,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清洁卫生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全面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居民享有洁净的空气、清洁的饮水、安全的食物和健康的环境。四是着力加强安全建设。尽快制定“城乡安全基本法”,完善安全监管与应急反应体系,统筹安排灾害预警、安全监管、防灾减灾等工作,着力加强各类自然灾害和安全风险的监管和预防,从源头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构建健康社会 增进社会公平和居民福祉
当前中国社会依然呈现城乡间和城市内部的双重二元结构,不仅城乡差距明显,城市内部的贫富分化也非常严重,直接威胁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2005—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3.22∶1降低到2.73∶1,但绝对差距由7238元扩大到19773元,基尼系数一直处于高位。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却无法享有和当地市民同等的就业、教育、医疗等权益,并与当地下岗失业人员共同形成了新城市贫困人口。按照联合国“日收入2美元以下”的贫困标准,2014年我国城市贫困人口规模在6000万—7500万之间,其中外来贫困人口在4000万—5500万之间。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800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200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未富先老也给社会健康发展带来诸多挑战。
为应对上述挑战,首先,要以促进社会公平为方向,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国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筹资结构与基金管理;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的跨地区转移接续和基金省级统筹工作;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其次,要以增进居民福祉为宗旨,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及福利差距。最后,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服务健康产业,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等多元化道路。同时,加快调整人口政策,通过提高人口出生率,逐步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强化健康支撑 健全健康政策体系和组织保障
建设“健康中国”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要求跨部门协作,强调全社会参与,需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家庭和个人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构筑一个安全、和谐、能够承载人们美好生活的健康社会。首先,要围绕影响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将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体系,努力为社会民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与健康服务,完善健康评估、健康规划、健康服务、健康保障等各个环节的组织落实和政策支持。其次,建立以“健康促进”为导向的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卫生、环保、体育、社保、民政、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最后,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加快推进健康理念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大力开展健康企业、健康学校、健康社区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健康、保护健康、促进健康的良好氛围,夯实健康中国建设的微观基础。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