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群体的人民群众,需求的种类和层次是有差别的。精准识别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因需施策、有的放矢,考验着社会的治理水平。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去年开展了一项针对“公众福利态度”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即使是在广东一省范围内,各地在福利需要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对此次调查问卷作出有效回复的6500多人,包括了21个地级市的18周岁以上居民,内容涵盖对收入差距的态度、对贫困问题的态度、工作伦理、幸福感、社会照顾等方面,最终分析出来的结果可以说千差万别。
比如,在收入差距问题上,深圳公众的感觉最为强烈,而湛江、韶关等地的感知最弱。而在原因方面,珠三角地区多归因于个人能力,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则多归因于教育不均衡。再比如,从民生领域的支出诉求来看,不同地区也存在显著差异:江门公众对养老投入诉求最大,潮州公众对低保投入诉求最大,广州公众对医疗投入诉求最大,茂名公众对住房保障投入诉求最大。这提示我们,在安排不同领域的民生支出时,应根据本地的特点有轻重缓急,优先满足群众最需要的部分。
特别是,由于“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少地区社会照顾的需求更加明显。具体来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个体往往同时承担着各种责任和压力,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便来源于工作与家庭;同时,家庭结构也呈现出向小型化和核心化发展的趋势,使得传统家庭照顾的模式难以为继。当前的“70后”“80后”在工作压力和家庭照顾压力同时增强的情况下,如果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往往会面临工作、家庭关系的失衡问题,需要相应的社会服务配套措施予以补齐。
从调查结果看,精准识别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做到“精准”施策。及时把握公众的新需要、新诉求、新问题、新期待,是有效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不问具体实际和个体差异“一刀切”,追求整齐划一,甚至要驴给马,会使群众的获得感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何有些地方政府工作很卖力,群众却评价不高的症结所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去想群众需要什么,还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
事实上,古今中外,人民群众自身对美好生活或幸福生活都有相对差异化的构想。这方面的精准信息,并非凭借一两次基层调研或主观感受、简单生活经验就能得出,而是要求我们做广泛的调查、细致的分析、严谨的论证,最终得出科学系统的结论,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精准识别群众需求,还要求我们建立一套科学的机制,搭建好的平台,将人民群众合理引导到对政策效果的评价上。地方政府、各个部门干得好不好,不能由自己说了算,也不能光由上级说了算,还要让不同群体的群众参与评价,由群众打分,最终促进政策的不断校正,让执行更加精准到位,给人民群众更多“切之体肤”的获得感。
(作者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