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矛盾判断所作的首次重大调整,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和理论创新与新时代的特征相符,关乎全局,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当前,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之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要以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目标,全面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掣肘,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首先,始终坚持共享发展,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人民的物质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突出表现为:劳动就业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人民生活消费继续扩张;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组织继续进步等。但是,目前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在服务待遇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区域差距,如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内容存在城乡之别、区域差别,有些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还进一步区分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人的全面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是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再分配制度的重大任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贯穿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出发点和最终价值追求。政府要适应社会新变化,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集中力量搞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统筹做好教育、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工作,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具体政策措施包括: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法制化建设,促进城乡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财力保障,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提供主体多元化格局,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人才支撑,致力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均质化。
其次,始终注重质量发展,满足美好生活需求。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具有层次的,在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人们的需求由过去的简单、低级向复杂多样、高级化方向转变,具体表现为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吃饭穿衣等不再是头号难题,但是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如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当前,我国已解决温饱问题,即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生变化,过去人民群众有饭吃、有学上、有住房是基本要求,现在人民群众对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环境优美和空气洁净等公共服务需求标准提高。由过去单纯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升级和转变为对物质文明、自然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更高层次和更全方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但我们整个国民经济仍处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经济基础尚不牢固。经济转型升级开始成为经济生活的主题。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正处于十分重要的历史节点: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与问题;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深化以经济转型为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过去经济增长追求速度和数量,新阶段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以实现人民群众对品质、安全、舒适和美丽的要求。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提供有效供给,高质量、精准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始终注重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需求。
群体之间和代际之间需求差异较大。在开放流动和互联网条件下,小众化的要求经常被放大为大众的、社会的诉求,潜在的需求被激发为现实的需求。一小部分人带动了整个社会大众需求的提升。人民群众的需求,由过去对生存和发展的追求升级为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人们更加看重的是发展性、享受性、权利性的需求。同时,人民群众还渴望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需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五位一体”的需求,是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而充分发展。
目前我们的发展还是低水平和不全面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政治、文化、自然和精神文明有待进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我们要长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始终注重均衡充分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早在2010年就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近年来,按照中央的新发展理念和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惠民生的战略部署,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升。社会发展形势向好,民生继续得到改善。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平衡,就是区域、城乡、群体之间收入的差异性,或是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不充分”包括生产力发展不充分、资源利用不充分,尚不能创造足够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们要改变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今天,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个背景下,共同富裕思想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我们应逐渐由不均衡战略向均衡发展战略转变,逐渐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现共同富裕。首先,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我们要在坚持公有制占主体的基本原则的同时,从调节分配角度开展研究。进一步深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建共享。要保持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稳定增长,继续合理调节高收入,推动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较快增长,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要加快缩小城乡居民和各社会群体之间的转移支付差距,缩小社会总体收入差距。再次,做好精准扶贫,打好农村扶贫攻坚战。围绕新的主要矛盾,应该集中解决乡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低收入人群的需求,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作者为厦门市委党校副教授)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