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jzk list 001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建构审美共同体

时间:2017-11-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段建军 Ljzk list 020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着力建构跨文化的审美共同体,实现世界各民族之间“美美与共”。

人民生活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素材,给作家提供创作动机和灵感。人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主要力量,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完善的根本动力。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历程,为文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人民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形象,激发作家艺术家为他们树碑立传。人民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激发了文艺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人民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有价值、最值得描写的生活。作家艺术家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了解人民的情感及愿望,与人民感同身受,把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视为自己的追求,才能感知到时代的体温,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艺术化、审美化,创造出彰显中国力量与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

人民满意与否是衡量文艺创作生命力和传播力的标准。艺术作品的价值定向准不准,情感取向对不对,艺术效果好不好,必须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满意的作品,必然会从个人欣赏,演变为口耳相传,大家共享,从一人到众人,从一地到多地,在空间上不断延展。人民满意的作品,必然会从一代人的欣赏,演变为代代相传,代代共享,在时间上不断延展,必然会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文艺工作者只有直面时代要求,心怀人民情感,才能写出有生命力、传播力、吸引力、感召力的作品,才能让社会主义文艺形成高原,拔起高峰,长久繁荣。

人民满意的文艺作品,拉动人民的艺术需求,促动艺术生产的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从人民生活获得灵感,以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追求民族梦想的实际行动为原型塑造形象。在情感上与人民相通,在思想上与人民同向,引导人民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负责。而人民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欣赏和认可,又能激发作家艺术家的创新潜能,驱动作家艺术家在审美理想照耀下,创作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提升人民艺术素养,激励人民向往美好生活、追求诗意人生。

人民的积极参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的根本。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除了专业的文艺创作者之外,还需要全体人民积极参与共同努力。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调动人民的参与热情,进一步改变自己的创作态度,不仅要为人民创作,更要把自己视为人民的一员来进行创作。要把人民视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同路者,调动人民主动积极地与艺术家一起进行艺术思考。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是当代最鲜活的诗意栖居,最杰出的诗意创造。作家艺术家从人民生活整体的多层次性出发,才能让文艺创造与人民生活的创造,形成同源、共生、相互激荡的良性生态,才能让文艺活动实实在在地变成人民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形成人民参与文艺活动、尊重文艺工作、热爱文艺生活的良好生态,为文艺繁荣奠定广泛扎实的基础。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艺的创造主体。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发扬“艺术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今社会,现代传媒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艺资源的大众分配,它使得更多的人有条件参与到文艺创作和传播活动中。社会各阶层的人通过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体表达自我,表现生活,大大激发了民众文艺创作的热情。20世纪末以来,中国网络文艺在极短的时间内呈现井喷式发展,主要得益于现代传媒技术带来的创作便利,它也证明了人民群众具有强劲的创造潜能。可以想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从而使文艺创作的队伍更加多样、更有活力。

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创造民族审美共同体,形成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既积极引领和践行中国现代的审美观念,又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学精神。它首先具有高度的民族美学自信,坚信民族美学能繁荣兴盛,坚信艺术繁荣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休戚与共。孔子认为“诗可以群”,坚信文艺能在人与人之间缔结情感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者坚信,文艺能够“团结人民”。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就是要让文艺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扎根于民族文艺精品的体系,不断挖掘民众日常生活的创造性潜能,把积极建构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情感认同的审美共同体,作为文艺创作的基本追求。

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就是要创造“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审美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艺。它要向世界文艺贡献中国的艺术智慧,建构跨民族跨文化的审美共同体。费孝通先生关于人类审美共同体的理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是中国人民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与包容的美好愿景的认知,也是对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审美共同体的基本认知。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创造了表达他们独特生命体验的艺术形式,只要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了他们民族的“民心”,发挥了“诗可以群”的社会作用,我们都要用“美人之美”的态度来理解和肯定,并积极吸收借鉴其优点,融入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最终让社会主义文艺,在包容消化各民族优秀文艺成果的基础之上,构建跨民族、跨文化的人类审美共同体。

(作者:段建军,系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