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jzk list 001

城乡接合部社会治理怎样创新

时间:2017-11-07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万银锋 Ljzk list 020

城乡接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城镇化进程中剧烈变化的动态区域。其所表现出的样态过渡性、群体异质性、利益多元性、关系复杂性等社会结构特征,给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新时代特殊时间节点下的中国城乡接合部,如何适应这些特征以及由此而来的挑战,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的创新,是城镇化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并致力下功夫解决的重大问题。

城乡接合部社会治理面临的新问题

城乡接合部过渡性特征,要求城乡接合部社会管理很多时候要实施交叉管理,实现兼顾城市、乡村发展特征的综合治理。但大量二元结构问题存在,使社会管理出现大量“谁都能管”,但“谁都管不住”的情况。例如,居民与村民混居,使治安管理存在村委会和居委会两套系统,“你来我往”重复治理现象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综合治理效率。再如,商业用地与集体土地并存,很容易出现街道征地但不管土地,乡镇管土地但不征地等矛盾。一些地方征地拆迁困难,甚至引发一些集体抗争事件,大多都是由土地管理中的交叉问题引起。

城乡接合部社会群体的异质性特征,需要城乡接合部的社会治理既要有政府组织引导,又要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建立起齐抓共管的治理体系。但是就当前情况看,由于城乡接合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和权利意识不高,再加上区域、结构和人员的不稳定性,导致以自治为主体、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很难建立起来。

城乡接合部的利益诉求多元化特征,要求城乡接合部社会治理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利益,精准消除矛盾冲突,确保城乡接合部的社会发展大局稳定。但就当前情况看,城乡接合部依然是现实中的矛盾集中区、上访多发区。例如,无论是城市保障房建设还是房地产开发商,其服务对象均未涵盖城乡接合部的流动人口,而且以廉租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又严格地将“户籍”列为享受廉租房的必备条件,导致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无法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住房保障,住房、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城乡接合部的社会关系复杂化特征,要求城乡接合部社会治理必须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城镇化。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城镇化重视了实体上的、物质上的城镇化,在城乡文化的融入、在城乡文明的转换上却重视不够,造成了城镇化背后的大量“不习惯”“不适应”问题。特别是农村屯居方式被打破,使城乡接合部很多原住村民表现出极大的困惑和焦躁,并积怨于政府推动的城镇化,成为一种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城乡接合部社会治理工作创新

完善社会治理政策支撑体系。首先,抓住农村改革的重大机遇,明晰集体资产与农民之间的股权关系,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进行确权,疏通集体财产和农民资产进入市场的政策渠道,减少或避免乡变城、村改居过程中由经济问题引发社会问题。其次,抓住户籍制度这个城乡统筹的“牛鼻子”,在不能实现“全域性”农转非的情况下,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先试率先打破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户籍界限,进而带动社保、医保、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再次,加大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项目的投入,探索省市投入为主、市区共建的模式,解决城乡接合部社会服务一体共享问题。

构建齐抓共管社会治理格局。致力于“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一方面,把群众共同参与作为最根本的措施之一,拓展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例如,把退休干部、青年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等纳入网格化管理队伍之中,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创新流动党员参与到社区党支部组织活动的途径,并以此带动更多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治理;政府管理部门则要鼓励居民成立合法的社会组织或平台,如社区的微信群、QQ群等,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

创新社会利益矛盾调处机制。针对原住村民群体,要重点关注其在资产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撤村并居中的利益变化和分配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利益稳定和最大化,从根本上铲除利益矛盾产生的隐患;针对外来迁居群体,要研究并严格执行相关民生政策,快捷办理诸如户籍迁移、医疗养老保险接续、孩子入学转学等后续事务,确保该群体能早日住下来、稳得住,减少社会矛盾的“激发点”。对于流动人口群体,要探索建立公安、劳动、社保、人事、街道社区联动的登记制度,创新当前“以证管人”“以房管人”的人口管理政策,改“暂住证”管理制度为“居住证”管理制度。

营建城乡文化兼容的人际关系。一方面,努力促进城乡文化的共存共享,保护好淳朴的农村文化因子,以弥补城市文化中的不足。例如,农村处理红白喜事中的共同关注、全村参与的传统文化应予以正确引导,以此冲消城市化带来的人际关系冷漠,群族关系撕裂问题。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城乡接合部公共文化设施长期以来落后于城市的现象,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推动城乡文化的一体共享。此外,重视和加强居民“后城市化”教育,提高公众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引导其遵守城市文明规则和习惯,形成自觉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力。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