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去国怀乡。”2012年以来,作家申赋渔(见图)作为《南京日报》派驻法国的记者,耳闻目睹了许多在法华人的苦恼:虽然早已加入法国籍,但在他们心目中自己仍是中国人,深为子女不认识中国字、不了解中国文化而焦虑。应他们的邀请,申赋渔做了几场有关中国历史的讲座,出乎预料,不但小朋友们听得兴趣盎然,连家长们也被深深打动。申赋渔动了写一部中国通史的念头。今年9月,这部通史的第一本《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出版了。
在申赋渔的笔下,“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先民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不但犹如一部镜头感十足的历史大片,而且诸神之间复杂而凌乱的关系被梳理得清清爽爽,一位读者说,读了《诸神的踪迹》就可以画出一张中国诸神的家谱,犹如希腊神话一样系统。但在申赋渔看来,中国的神与西方的神大不一样,“中国的神不是自带光环,而是由杰出的领袖擢升为神。神的岗位设定,也围绕着人的生活与劳动,似乎仍是人类社会的翻版……中国的神,只是活得更久的中国能人。”基于这种认识,申赋渔说:“中国文化的基因,藏在历史当中,藏在一个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身上,藏在一个个历史事件之中。不了解历史,就不能了解自己,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他希望这部历史书里,有中国人的心灵成长史、精神成熟史、人格丰富史,建立中国人心灵的完整坐标。
西哲说:“读史使人明智。”但申赋渔的切身体会是“读史给人力量”。在早年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是《史记》等历史书鼓舞着他、安慰着他。高中毕业后,申赋渔没能考上大学,父亲要他复读,但怀揣作家梦的他拒绝了,踏上了一条艰辛的求生之路,先后做过木工、油漆工、搬运工,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最困难的时候,第二天在哪里吃饭不知道,在哪里睡觉也不知道,有时住桥洞,有时住公交车站,还有时住在屋顶上看星星。而这时支撑申赋渔的就是《史记》,“看到古代的英雄人物让我热血沸腾,感觉到他们可以这样奋斗,我怎么不能呢?那时候就是坚定自己不要绝望。”这样的日子差不多过了将近10年。
在无锡当搬运工的时候,申赋渔时常在午休时去江南大学里的一家书店看书,“买书我是买不起的,只能去书店里蹭书看,主要看历史书。”申赋渔说,有一天一位教师模样的人叫住他,说你这么爱看书,干脆来书店工作吧,帮我们铺货,可以住在书库里。这家书店正是这位中文系老师开的。申赋渔说:“我那个兴奋啊,今天出这本书都没有当时那么兴奋,我觉得人生从此有了光芒。”
以后的20年里,申赋渔读了大学,考入报社成为记者,写了几本小说,但研究历史仍是他最大的爱好,在所购图书中九成是历史类,而最让他痴迷的是战国和六朝,前者诸子百家灿如星辰,后者人性觉醒潇洒飘逸。但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将拿起笔把那些令他魂牵梦绕的古人故事讲述出来。
在巴黎驻站期间的讲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拿下出版合同后,申赋渔每天上午看书做笔记构思,下午写作,傍晚散步,周而复始。他感到,在远离中国时,反而更加看清了历史及其意义。“许多法国华人对我说他们很早就来打工,出国前也没有好好读书,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多,在法国总觉得自己没有根。他们不希望这种状态延续到子女的身上。”申赋渔说:“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告诉他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中国人不管走到哪儿,都不能忘记自己文化的根。”
去年,在着手写作之前,申赋渔去了一趟法国南部,住在布列塔尼一个小村里。夜晚繁星闪烁,星星近得似乎触手可摘。那一瞬间,申赋渔想到了故乡,想到了童年。“当我决定写这部《中国人的历史》时,我立即就想到了星河。这是一条群星闪耀的大河。一个个杰出的中国人,如星辰般闪耀在历史的天空……”申赋渔写道:“这部书,是对满天星斗绝世光华的一次采撷。目的不是保留,而是激发。是期望有一天,那些接收到星辰光华的人,也将以他们的光芒,去照耀人类。”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