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jzk list 001

我为何倡导“大学语文”

时间:2017-09-08 来源: 作者:徐中玉 Ljzk list 020

年轻人对名家名作进行阅读、感悟、思考、辨析,积累多了,就自然而然地丰富了自己,当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再加上实际生活中的体验,二者进行比较、互为补充,这样的收获绝不是生硬灌输所能实现的

“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曾经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开设,是各类非中文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而后中断近30年。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我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联合发起倡议,在高校中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当时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缺失的问题,恢复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的。我与匡亚明、苏步青等人,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30多年的实践证明,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是正确的。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正是培养这些品德的有效载体。秉持这样的理念,我主编多种类型的《大学语文》教材时,着重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包括一些历史、哲学类作品,作为课堂教学、学生阅读之用。所挑选的这些作品都要求符合这样的标准:能够体现高尚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深刻反映历史上、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能够表现真挚的思想情感、智慧理性与审美价值等,所选的现代文学部分,要能够表现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外国文学作品也须对我们的社会进程有所参考。

在诸多作品中,我更多选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诗词曲赋、小说戏曲,文体兼备。这些作品大都文情优美,内容是对各色人物不同遭遇、社会百态和人性情感的描写,既有思想的深刻又有艺术的魅力。若能对这些作品多多品读与体会,能够帮助年轻人对人性善恶、人情妍媸、品德高低有所辨别,同时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名家名作各有优点,但未必没有局限,需要人们独立思考,择善而从,而不是全盘照搬。

大学语文的课堂教育从对作品本身魅力的领悟和欣赏出发,可以使年轻学子在愉悦中受到感染与熏陶。这种感染和熏陶,贵在以情感人,以理喻人。年轻人对名家名作进行阅读、感悟、思考、辨析,积累多了,就自然而然地丰富了自己,当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再加上实际生活中的体验,二者进行比较、互为补充。这样的收获绝不是生硬灌输所能实现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所选的篇目数量总是会多一些,编写的内容也会丰富一些。目的是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供自主学习之用。我希望借此培养年轻人对阅读的兴趣,多读书,读好书。这对人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既要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应考虑到这门课程工具性的特点。因此,我坚持把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我希望年轻人不但要多读,还要多练笔。写信、写日记、写读后感、写生活体验等等,只有多写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我们提倡年轻人勇于练笔,也可以有选择地提供一些题目,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对习作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不足,大家可以一道来讨论,加以改进,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年轻人的阅读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好大学语文课,教学方法也很重要。教学方法保守、死板,一向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过去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教师满堂灌的方式,老师讲、学生听,师生间很少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大多不提问题,或者没有提出什么新问题。今天情况虽有所改善,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大学语文教学贵在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老师在课堂上要有效地组织讨论,事先设计好话题,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年轻人也千万不要怕发言、怕讲错话,师长更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不同意见之间的互相辨析,畅所欲言。如果能营造成这样的课堂氛围,养成良好的学风,对年轻人来说,就能不断拓宽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本文由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程华平教授笔录整理)

徐中玉,生于1915年,江苏江阴人,教育家、文艺理论家,曾执教于中山大学、山东大学。1952年调至华东师范大学工作,历任中文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徐中玉曾担任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主编。1981年,由徐中玉担任主编的全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出版。30多年来,仅全日制本科《大学语文》教材,累计发行3000多万册,修订第十一版即将面世。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