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jzk list 001

文化融合不能失去自己的内核

时间:2017-07-27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 军 Ljzk list 020

评论园

正在央视热播的《将改革进行到底》系列片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中,提出了一个宏大话题:中华文明为什么成为迄今为止唯一没有间断过的文明?回顾5000年历史,我们还可以再问一句:为什么每当生死存亡关头,总有仁人义士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接续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个问题让人想起了也在热播的古装电视剧《军师联盟》。这部剧虽然属于“戏说”,但却非常重视对历史礼仪的考据。举两个细节:第一个是在洞房戏里,新人手持红绳串起的葫芦瓢饮合卺酒,桌上放置五谷——这是非常标准的传统洞房礼仪,以前在同类电视剧、电影中几乎没有出现过。第二个是剧中“拱手礼”的呈现非常严谨:日常见礼为“吉礼”,男子左手在前,女子右手在前;而在吊丧,或者是遥祭的情况下行“凶礼”,男子右手在前。

其实大多数观众,是不会注意到“左手前还是右手前”这个细节的,但是剧组并未因此而打马虎眼。与之对比形成鲜明反例的是,有一段时间,很多古装电视剧为了追求“酷炫”,把正史有记载的古人硬是搞成“披头散发”的造型,完全罔顾“束发右衽”为中华正统的历史常理。还有的电视剧中帝后公然以自己的谥号自称,让人瞠目。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塑造国民精神首推文艺。即使是在娱乐性质相对较重的影视领域,对历史礼仪的严谨考据也非常重要。这不是一个“有没有文化”的问题,而是对中华文化传统尊重与否的问题。这种尊重与否,会影响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影响到人们对“中华文脉”的继承和认同。对历史文化和礼仪考据的严谨,为《军师联盟》赢得了“良心剧”的口碑,反过来,电视剧热播后这些传统文化在舆论上的科普,让更多普通人长了知识,提高了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文脉是一种深深溶于血液中的文化认同,是五千年的历史一点一点积累、沉淀下来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独一份的精神财富。我们的文化能传承到今很不容易,凝结了多少先辈英雄“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气节!支撑他们不惜牺牲自己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就是深溶于血液之中的中华文脉、传统道义。这些东西祖先们几千年来都没有丢,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更不能丢,也丢不起。因为民族复兴之魂必然、也只能深植在传统文化之中。任何一个文明的延续,都是历史维度的概念,历史是我们当前存在的一切成就的基础,是未来一切走向的准绳。没有历史,哪有未来?没有继承和发展,哪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想割断历史再造文明,要么是痴人说梦,要么是居心叵测。

当然,我们说电视剧中的礼仪应该严谨,并不是就要搞机械的“复古”,把古代礼节全盘照搬到现代来,而是要通过能影响大众精神生活的文艺细节,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让每一个中国人在精神生活中产生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自觉维护中华文脉的热情。

时代在变,在坚守内核之“理”不变的前提下,中华文脉的表现形式可以变。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和表现,把这些内核精神渗透到现代人的生活中,融入到现代人的价值观中,进而成为创新传承文化的动力。《中华诗词大会》等节目的成功,就是成功的尝试。越来越多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开始注重礼仪细节方面的考据,是中华文脉越来越被重视的结果。这些文艺领域的东西所产生的正向影响力对民族复兴大业是莫大的精神支持,令人欣慰。

今天,文化认同正受到全球化的挑战。我们不是反对文化融合,但是需要警惕“文化融合过程中失去自己文化内核”现象的蔓延。比如传统义理被故意剥离历史环境讥笑为“不合时宜”,民族英雄被用今天的标准来寻找“黑点”——在文化交流融合中失去自己的内核是可怕的,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塑造既传承历史、又具备现代精神的文化认同,正日渐成为现代国家国力竞争的内容。这不仅因为文化输出的力度和效果直接影响对国力的评价,更因为一个缺乏文化认同的国家只能是一盘散沙,在激烈残酷的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不团结的国家必然首先被淘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四个自信”时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这就是文章开头那个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也写在了《延续中华文脉》这一集里:文运与国运相连,文脉与国脉相牵。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