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jzk list 001

地域学术文化研究日趋深入

时间:2017-05-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曾江 Ljzk list 020
  地域学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近日采访学者了解到,在对地域学术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当前如何促进各地域学术研究之间的交流合作,进而推动中国统一整体传统思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学界关注和研讨的问题。

  地域学术文化交相辉映

  自古以来,我国陆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地域学术文化或区域学术传统,主要有鲁学、洛学、关学、闽学、蜀学、湘学、浙学、常州学派、扬州学派等。

  近年来地域学术研究不断推进、日趋深入。4月28—29日在成都举行的“蜀学湘学与儒学”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地域学术传统进行了研讨,涉及蜀学、湘学、关学、浙学等。四川大学教授、《巴蜀全书》总编纂舒大刚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蜀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身特色,且时常具有特殊创制。“儒道互补、诸学共治、兼容并包、集杂为醇”等治学方法对于中国学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关于浙学、浙东学派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光认为,浙学可作狭义、中义和广义的区分,广义的浙学概念就是“大浙学”概念,指渊源于古越、兴盛于宋元明清而绵延于当代的浙江学术传统和人文精神传统。在当今时代文化建设中,应该提倡和坚持“大浙学”概念,这既是基于对浙江学术史的客观认知,也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需要。在他看来,最能代表浙学基本精神的是王充的“实事疾妄”精神、叶适的“崇义谋利”精神、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精神、黄宗羲的“经世应务”精神和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精神。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湘学研究中心教授陈书良总结了湘学的五大特点: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勇于为国献身;注重经世致用;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兼收并蓄、开放创新。

  增进学术交流互鉴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记者采访了解到,学界正在促进各地域学术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发掘和揭示各地域学术在古代的互融互鉴,另一方面推动它们在当代的交流合作与创新发展。

  湘学和蜀学研究的频繁交流,是地域学术文化交流的典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表示,湘学和蜀学是晚清时期传统学术的两大中心,文化关系非常密切。在历史上,湘学的振兴得到蜀人的支援,其后又反哺蜀学。湖湘学派宗师、宋代四川学者张栻是光大湖湘学派的关键人物。清代湖南学者何绍基、王闿运到四川督学或讲学,推动蜀学发展。肖永明说,湘学、蜀学在当代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也包括与关学、浙学等的合作。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认为蜀学具有鲜明的学术特征,如在经学方面今古并举,犹重今文经学。他提出要关注地域学术文化之间互学互鉴互融的学术传统,如汉唐时期蜀学与关中之学,宋明清时期蜀学与湘学等。

  关学自北宋张载创立之后,学脉传承绵延不绝,而对关学史的记述和研究直到明代冯从吾撰《关学编》方开先河。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智介绍说,冯从吾之后多位学人对《关学编》进行续订、补订,但对关学传承宗脉关注和体现不够,看不清楚关学学人之间的内在传承关系。民国初年四川学者张骥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采集书籍1300余种撰成《关学宗传》。该书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关学史的发展脉络,收录从张载至清末的240余位学人传记和学说,成为迄今收录关学学人最为齐全的关学史文献。

  搭建平台阐发当代价值

  地域学术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各地已先后建立了一些专门研究机构,如湖南省湘学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闽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浙东学术研究中心,西华大学、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等。

  此外,近年各地又有一些新举措,启动新项目,积极搭建学术平台。中华孔子学会蜀学研究会4月底在成都揭牌成立,研究会会长舒大刚告诉记者,该研究会旨在“绍先哲,起蜀学;明体用,启新知”,将联合国内外有志于继承和弘扬巴蜀文化、巴蜀学术的有识之士,整理蜀学文献,研究巴蜀学术,进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浙学研究被纳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工作重点,在3月下旬启动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二期中,特别提出要加强浙学研究,科学概括浙学内涵,系统阐释浙学的历史形成和当代建构,深入思考浙学对浙江当代和未来发展的文化意义。“闽学研究新视野座谈会”日前在福建举行,研讨开拓朱子学研究领域,拓展闽学研究新视野,集合力量挖掘朱子文化富矿。

  在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看来,中国思想文化要继续发展、创新,各地域学术要发挥作用,应该对地域学术进行总结、传承,探讨其在当代的展开,要处理好传承传统和回答当代课题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