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jzk list 00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3-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Ljzk list 02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自然作为万物之本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全人类未来的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以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全球构建绿色现代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路径。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共享美丽生态福祉,就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路径。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目前,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路径,必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治本之策,深入环境污染治理为攻坚之战,提升生物多样性功能为固本之道,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为变革之力,以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治本之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长期战略任务。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紧紧扭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目前,以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为代表的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是加大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优化。目前,我国绿色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产业结构与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要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的新型生态环保产业,提高产业综合效率和生态效率。

  二是统筹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立足我国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风、电绿色能源。聚焦化石能源的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

  三是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从供给侧出发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奠定强大的产业基础;同时从需求侧出发,宣传绿色低碳消费,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将绿色低碳与生产生活协同。

  深入环境污染治理是攻坚之战

  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居住环境的所思所盼。深入环境污染治理,大力消除污染增量,消减污染存量,推动生态环境修复,改善人居环境,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污染防治攻坚战获得重大突破。中国成为森林面积增长最多、环境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但是生态环境的改善还需要久久为功,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常抓不懈,聚焦人民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用实际行动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要加强污染物的协同控制。通过对污染物的追根溯源,强调协同控制,找准源头治理,有针对性地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协同路径实现污染物“双减”,消除重污染天气。同时加强区域协同治理,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推动对重要江河湖库的生态保护治理。

  二要注重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体推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污染治理的一体推进,在规划建设中做好美化绿化和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资源利用的一体同步建设,同时保留好乡村的传统风貌,让美丽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要提升环境污染治理的整体联动。建立建全排污许可制度为主的固定污染源执法监管体系,推动落实好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快环境污染治理的制度整体联动,对生态文明建设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按照一岗双责进行督查。各部门分工协作,守土有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提升生物多样性功能是固本之道

  生物多样性让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创新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如何建立起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民众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营造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使得“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任重而道远。需要将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放在首位,建立生态产品质量提升机制,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是建立自然保护体系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紧紧围绕生态系统的保护而实施的自然保护体系工程,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转变的必由之路。2021年中国就建立了三江源、大熊猫、海南热带雨林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重点对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进行保护。

  二是建立生态产品的质量提升机制。保持生态产品的优质和多样,不仅需要技术支撑,还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做法,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生态产品质量提升新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将生态系统保护取得的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满足人民对生态环境美好需求的同时,实现生态产品的富民惠民。例如,“华夏城”就是生态修复后成功进行了景观打造的典型案例,成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生态产品。

  三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高生态系统保护的科学性。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让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公民自觉行动,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推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健全耕地草地休耕轮作和保护修复。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是变革之力

  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入推进,超越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对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因此,通过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发扬,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现实需求。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重要变革维度,是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渗透到人的生活实践体系中的一种活动方式。要实现绿色变革,从绿色的生活条件、绿色的生活主体、绿色的生活形式等方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首先,促进绿色生活条件转型。贯彻执行好绿色空间的规划,建立每个城市的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由市民进行评价打分,围绕绿色生活方式,做好绿色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方便人民生产生活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建设绿色科研专项激励机制。

  其次,加强绿色生活主体间的合作。政府需要通过加强对绿色生产生活的治理、完善绿色政策制度、健全绿色法律体系,利用新兴媒体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宣传等,推动全社会形成简约的生活观。企业要自觉承担环保责任,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质量,提供更高效节能的绿色产品,倡导生活消费模式的简约和低碳。

  最后,加快绿色生活方式转型。引导绿色出行,提升交通智能化水平和交通工具共享水平,建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垃圾分类的推广实施,发展绿色社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太阳能节能改造,增强公民的绿色低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形成。从儒家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到道家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是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积极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要遵循自然规律 ,传承“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的中国传统自然生态观,提倡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中国生态智慧。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更是在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基础之上的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出全球生态困境贡献的中国方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2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高级别科研平台建设专项项目“大小凉山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编号:2023SPT0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京美,西南民族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蔡华,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 : 黑ICP 备15009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