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论断,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4月27日,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有关业务部门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在广州举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题演讲。潘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深刻回答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时代之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深刻阐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时代主题、历史使命和伟大事业,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表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做好新时代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优势。“我们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觉’形成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力量,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引领民族区域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为实现国富民强开辟了路径,还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贡献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模式。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为依归,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合而富之”的中国智慧,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认为,让全国各族人民通晓“国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提升理论的新思想,也是新时代十年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成果。在香港大学教授贝淡宁看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扎根,是因为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与儒家理想相契合,致力于保障人民基本物质需求。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表示,当前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交叠,思想文化的交流场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民族工作尤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符号和形象是人类传递信息、呈现主题、凝聚共识的重要媒介,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是人们文化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教授吐尔文江·吐尔逊表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具有重要的价值整合功能和精神激发作用,是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坚定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需要,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新疆大学副校长顾光海建议,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厚重思想资源与道德理性为重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梳理汇总包含新疆各民族文化元素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概括凝练出文化“道”层面的具体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根据不同的受众,研究制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方向。
在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定勇看来,民间文学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传承,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他表示,立足新时代,传承好、发展好、传播好富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学,有利于更好地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发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在新时代浪潮下推动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互构,凝聚民族自信心;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