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高质量的社会保障来助力实现。
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作为一种造福人类且产生持久影响的制度文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以强制性的社会共享机制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平等。2月18—19日,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社会保障理论务虚会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确定性决定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确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定型将会为人类贡献出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除了具有遵循法治、政府主导、互助共济等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外,更呈现出以坚持人民性为根本立场、追求目的性价值而非工具性价值、蕴含中华本土性元素、与时俱进地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以及更具可持续性等特征。
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南财经大学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义认为,要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进一步实现社会保障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服务创新,在重视保障程度和扩大保障数量的同时,更要重视质量的提升。此外,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制度运行的合理性以及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使基层实践创新和管理服务能力更具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
现代化与社会保障同频共振
中国式现代化符合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且具有独特的中国意义与世界意义。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丁建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领域以科教兴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政治领域以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领域以文化自信铸就文化辉煌,在生活领域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宣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自觉、自主时期,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丰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
现代化进程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同频共振的状态,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不断适应现代化的调整与改革,成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席恒认为,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不断完善,为社会成员提供了稳定的预期,在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美好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收入再分配制度的核心,应承担起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责任。郑功成表示,未来要不断优化现行制度安排,紧密结合中华优良传统,注入家庭保障、社会互助、机构福利等本土性元素,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确保其沿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始终关切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生不仅是属于个体福利增进的范畴,更是包含着富民强国的国家治理目标。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闽钢表示,民生保障制度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其制度目标、原则、属性、范围、重点均能在政策文件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话语。“家国一体”是民生保障话语体系的底色,在政治模式上表现为“家国同构”,包括“家国同心”“家国担当”“家国温情”等民生保障内容。在林闽钢看来,民生保障话语体系建构取向包括总体性认同的创立、整合性认同的创立、持续性发展的动力以及不断调整变化的结构。
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三维支撑是政党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其中人的现代化是核心。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支撑是教育和健康,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了新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探索与老龄化、新型工业化、绿色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相匹配的新道路,适应新经济、新能源、智能化时代和老龄化时代,实现以较低的成本保护人民健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提出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公平本质与效率属性的逻辑关系问题。他认为,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保障应从其本质属性与实践理性出发,兼顾公平与效率。理论界要从学科性、学术性、实证性、科学性出发,站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政府有效运行的角度,关切人民根本利益,成为构筑政治理性、政策理性和实践理性的重要参与力量。
Copyright © 2015 - 2017 HEILONGJIA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